起心生於彼想。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華合想。作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要與十二部經合。作此想時。大須堅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見。經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軀。坐於華上。專繫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劑分明。作此想時。停心注想。堅固勿移。然復應觀想念所見。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如夢如幻。即假即空即中。不一不異。非從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三昧。今繪接引見佛二圖。以資觀力。下用九蓮分標九品。蓮各四十八葉。以表所持佛名。一一流入如來願海。此土發願往生。彼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本。精進者華日榮。懈怠者華日悴。九品高下。於此可驗。末總為一大圓圖。以表九品總歸一乘。故曰無不從茲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或有不樂修觀者。專一持名。亦無不可。持到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即觀在其中矣。
接引往生
見佛聞法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九品同歸
右九品蓮臺及大圓鏡圖。共四千八百圈。每誦佛名十串。以硃點一圈。合各串零頭。約得五百萬之數。積久點滿。又以黑白青黃四色點之。分點五次。計得二千五百萬。填滿後再易新本。若能勤行精進。每點各加十倍。以萬當千。更好。其舊本或向佛前焚化。或俟臨命終時焚化。仗此勝因。決生淨土。每本填滿。即注云。
弟子 持誦萬德洪名。滿 萬 之數。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五往生功行
往生正因。念佛為主。功行為助。何名功行。一誦讀大乘。二勤行方便。大乘者。即前所列諸經。日誦一卷或數卷。周而復始。但須精熟。不必貪多。精熟後。尤貴博問先知。深解義趣。銷歸自性。方不枉費工夫。方便者。本蓮池大師作福圖說。條列如左。其四料簡曰。
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沈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羣。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其作福條目云。
孝順父母 忠報君王 裝塑佛像 印造經典 齋供僧伽 敬事師長 營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絕宰殺 買放生命 飯食飢民 衣濟寒凍 開掘義井 修理橋梁 平砌階道 普施茶湯 看療病人 給散藥餌 伸雪冤枉 出減刑罪 安養衰老 撫育孤孩 埋藏屍骨 給與棺木 饒免債負 義讓財產 還他遺失 救濟患苦 祈禳災難 薦拔亡魂 勸和爭訟 生全人命
如上所說誦經作福。俱可資助往生。尚有無始以來深重罪業。不加懺悔。莫能湔洗。所以普賢十大願王。懺悔居一。行者但勤行懺悔。臨命終時。直往西方。更無障礙。今繪四圖於左。首誦經。次懺悔。次作福。次普度。凡誦經禮懺。每一卷。加一點。如小阿彌陀經。三徧為一卷。心經二十一徧當一卷。懺用淨土及大悲等。不能禮懺者。但稱南無阿彌陀佛。向西膜拜。每百拜。抵懺一卷。須至誠懇惻。如對目前。不得散亂。作福一件。如前加一點。其施錢功德。須分三等。力饒者以千錢為一件。次以三百錢為一件。下者以百錢為一件。至求生淨土。尤貴發菩提心。菩提者。覺也。覺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前所有行願。自利居多。利他偏少。今別列一圖。運心分注。代彼四恩三有。回向菩提。求生淨土。庶得冤親等度。宏濟無窮。
讀誦大乘
懺除業障
勤修方便
等度冤親
右四圖。每圖四百八十圈。如前五次填滿。不能五次。即量行節減亦可。注云。
弟子 持誦 經。共 千 百卷。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禮誦 懺儀。共 千 百卷。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謹遵遺教。廣修眾善。今合計所行。共 千 百件。願與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淨土。
弟子 普為四恩三有。代申回向。今將所誦萬德洪名一圖。分為十分。一奉祖先父母。一奉帝主大臣。一奉三黨眷屬。一奉師友。一奉諸天。一奉諸鬼神眾。一奉地獄眾生。一奉冠帶人倫。一奉編氓下賤。一奉羽毛鱗介蜎飛蝡動之屬。盡此報身。同生淨土。
重訂西方公據卷上
重訂西方公據卷下
知歸學人 彭際清 集
六蓮宗開示
專雜二修說
(唐)善導和尚
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