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學一二。則互憎愛。而成誹謗。故開普信普正佛法。以化第三階也。別學別行。謂之別法。言一二兩階。如次一乘三乘之法。各別修之也。兩階根機。正見成就。更無憎愛。隨修隨行各有巨益。病藥相當。治道無違。廣如彼錄說焉。
  【科】通曰。仰尋普行。為益極深。大智通賢。方能措意。力微智淺。難以輙行。大聖隨機。遣修別行。稱根性故。於理無傷。假別為因。修成普業。
  一解八地以上諸行之中。修諸行等。為通賢所修之普行。按彼所謂普行。未必若此。故顯智力微淺之人。未堪廣業。可以為此中之意義也○凡此節意備。彼所立成。此宗實義矣。
  【科】第四疑曰。夫欲修道。先識苦因。尋苦之原。皆由惡業。
  【科】起惡之境。在此娑婆。不逢眾聖性相之理。造諸惡業。數量無邊。
  【科】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者實報。二者應形。
  【科】言實報者。體唯佛性。相即普親。由迷體故。妄生貪恚。如來藏上。橫起癡心。約相雖殊。普親無別。隔生不識。妄起愛憎。恒於佛性父母。緣行殺盜婬等。
  體唯佛性。是一切法平等實性。以為眾生之體本矣。楞伽及梵網等經曰。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等。故云相即普親也。非理而生三毒。故有妄橫言也。形異類別。是故云殊也。生生世世。互相有恩。故言無別也。體相俱失。而遂行惡。哀哉。
  【科】三乘聖眾。愍念眾生。應體同凡。生盲不識。遂懷輕抑。增長惡緣。
  【科】由昔不知。乃生倒想。今得啟悟。對境思愆。已作惡除。當過不起。但於此方懺謝。罪盡可除。厭此欣西。豈亡怨結。
  啟。開也。愆。過也。對境謝罪。彼即領受。捨往他方。怨嫌益深。理應在此。先解怨也。
  【科】通曰。將尋至道。要絕苦原。息苦之因。無過斷惡。造愆之境。實在娑婆。積此怨嫌。已成愛結。今日審察。倒想所纏。若欲具了眾生體唯佛性。相即普親。諸佛大悲權應。隨形六道。跡示同凡。作此解心。人皆共委。如論起行。實驗全無。知之非難。行者難矣。
  【科】只可想此法。仰歎非虗。已作之愆。特生重悔。當生過惡。誓不更為。專念佛名。及修諸行。迴生淨土。如救頭然。此界沉淪。吟嗟失路。且安神極樂。果證無生。自行既成。翻歸五濁。大悲化物。等濟羣機。
  論解。則不出念自身罪惡。談行。則一聲等並皆往生。信行心具。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故言非虗也。頭然。頭上火然也。吟嗟。傷歎之聲也。
  【科】勿停一途。不進別徑。但須運心動念。先為業對怨酬。
  徑。直道也。所修妙業。先絕怨結。蓋擬償其罪因也。
  【科】願捨苦因。同生妙樂。彼皆領受。遂捨怨嫌。不可緣茲乃懷疑難。
  願生淨土。橫截五惡。故言捨苦因也。自業既威。亦施怨結。故俱成因。同生彼也。一味國界。何怨之有。故言遂捨。
  【科】第五疑曰。方今之際。去聖時遙。下品凡愚。正合禮懺地藏菩薩。當今有緣。理可專稱。並念三寶。
  依地藏十輪經。及本願經。所有悲願。超餘大士。若未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懺悔者。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更不經三惡道苦。蒙佛付屬。至阿逸多。成佛以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若人一日稱菩薩名。勝俱底劫中。稱餘智者德。又聞其名。一聲歷耳。永不經歷三惡道苦。其諸分身。遍滿諸界。一身度于萬億眾生。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廣如經中說焉。
  【科】彌陀淨土。上行人修。第二階根。能得生念。今既時當濁惡。性欲卑微。那得輙行上人之法。上學下法。迂會稽留。下起上修。障道受苦。法根不會。豈得成功。
  迂。遠也。會。合也。稽留。疑滯不通也。
  【科】通曰。仁者所言。非無教旨。習而未久。乃發斯疑。停想為通。定開近修。
  【科】何者。
  【科】一引聖教。二辨義門。
  【科】言聖教者。部類既繁。備抄難究。略陳五要。以啟創聞。
  抄。寫錄之名也。啟。開也。教道之也。創。始也。
  【科】一者。大集賢護經云。佛告賢護。我涅槃後。諸弟子等。傳此三昧。諸惡比丘。不能信受。傍言魔說。又告賢護。比丘行惡時。諸國相伐時。更相毀謗時。眾生濁惡時有四眾弟子。能傳此法。利益眾生。
  見經第二第三卷也。
  【科】二者。藥師經云。文殊菩薩。為像法眾生請云。四眾弟子。求往生西方不定者。念藥師名。即斷疑網。臨命終時。八大菩薩。示往生路。
  此經前後有四代譯。今文唐玄奘之所譯也。列八聖名。在隨達多笈多。及唐義淨經本。標示其名。二文大意焉。
  【科】三者。彌陀經云。他方諸佛。共讚釋迦。能於五濁。說難信之法。六方諸佛。舒舌證誠。
  【科】四者。觀經云。韋提希夫人。為五濁惡不善。五苦所逼眾生。請生淨土。又下輩三品。具造惡業。皆得往生也。
  【科】五者。無量壽經云。釋迦如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