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又見他受苦。以念佛心憐愍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恐煩披覽。不復具說。誠哉此門。為益最大。
眾福門者。普賢觀。國王大臣欲懺重罪。當行五事。一正心不謗三寶。不障出家。不為梵行人作惡留難。(於持戒四眾勿行汙染)二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三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四六齋日敕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嚴禁漁捕。及誡姦鬥。六齋日者。白月初八四王使者巡世。十四四王太子巡。十五四王親巡。黑月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巡世準上。若四王親下。諸天星宿鬼神俱時隨從。遇修福齋戒者。諸天相慶。即注祿添算護持福業。令其成就)五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不滅。此與十六觀三福大同。但普賢正為王臣。故引用。此亦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若出家四眾。應具依觀經三福為行。隨作一福。若心念。若口言。作意迴向。方成淨因。
此四法門。是念佛三昧往生正因。必須繫日修習。方可自期。定生淨土。經云。行此三昧。現得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若聞佛及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此是人中芬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此人現世。彼佛遣無數化佛化觀音勢至。及娑婆二十五菩薩。晝夜擁護。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不令惡鬼得便。不受一切災難。常為國王大臣一切人民之所宗奉。所得功德。一念之間。不可算數。如佛之辯。不能稱揚。除彼不肖人。孰聞不信受。(終)
幽溪大師暮年。奉行願為日課。臨終趺坐。以指書空。作妙法蓮華經五字而化。法門之妙。於斯驗矣。
淨土十疑論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第一疑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祇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捨離眾生。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答。菩薩有二種。久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未得忍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智度論。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無忍力。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故維摩經。自疾不能救。而能救疾人。智度論。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無方便力。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取筏乘之。悉皆得脫。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生。為此當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生。如得船者。又論云。嬰兒不得離母。離母或墮阬井。渴乳而死。鳥子翅羽未成。依樹傅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教化地獄受苦眾生。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第二疑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豈不乖理。經云。淨土先淨其心。心淨即佛土淨。此云何通。答。釋有二義。一總答。二別答。總答者。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金剛般若云。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又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維摩經。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又云。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虗空。終不能成。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真無生。此謂心淨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瞋他求生淨土幾許誣哉。此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第三疑問。十方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答。一切諸佛。土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繫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