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36-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念佛百问-清-悟开-第7页

積功積德之利。今且不論。大約明知而故犯。惡業累累。心云何安。如將家事去濶就狹。別圖生理。能使不致飢凍。即脫去造業二字。豈不美乎。貧富在于天命。不可惑也。念佛乃生死大事。不可誤也。
  念佛不得一心。再乞一言開導(八十七)。
  每見念佛。未必六時無間。念一時。不過一二枝香而已。縱有他事。預先安排好了。然後念佛。心中既無所事。即可一萬個不管。於是坐下蒲團。提起精神。緊緊促促。一念貫注於佛。一句一句。不令鬆隙。這一二枝香何難不得一心。
  隨常念佛。亦欲一心。而不可得。再乞一言開導(八十八)。
  此之一心。與前問之一心。作兩樣講法何也。前者只要一切不管。少不得一心矣。是無事分心之一心也。然人皆不免有事。有事。安得不管。預為安排。祗可暫智。豈能安排隨常時乎。若然有事動念。即不得一心者。則永無常得一心之時矣。豈理也哉。當知不二其心者。亦一心之謂也。何謂不二其心。任他多般事來。半各動念酬應。安排打算。而我之念佛求生淨土之心。勇猛堅固。不動不搖。有事亦如是。無事亦如是。不增不減。是為不二其心。不二其心者。一心也。是有事分心之一心也。
  前蒙開導。極為條暢。然止是有一心之一心。未是無一心之一心。究非真契一心之理(八十九)。
  若以無一心。為真契一心之理者。汝落斷見矣。汝豈不知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皆戲論也。吾今不管有見無見。非有非無見。亦有亦無見。只管念佛求生淨土。并且不見有。不見無。不見非有非無。不見亦有亦無。只見念佛求生淨土之心。了了不可得。
  人生根性不一。云何而得同歸正道(九十)。
  學道者。少不得明師善友。且明師善友。須擇作家。古語云。打頭不遇作家。到老終成骨董。關係一生道業。不亦重乎。古人遇著作家師匠。便忘命依從。故易歸正道。工夫易成。今人輕忽師友。絕無求道之心。順其行為。則周旋往返。稍一逆之。則遠而避去。故明正道者鮮矣。工夫之說。尚可問乎。
  東坡平日擕彌陀像行。可謂切矣。何以不往生(九十一)。
  昔日東坡居士。繪彌陀像一軸。人問之曰。此軾西方公據也。其願生極樂之心。亦可見矣。但臨終之際。有策以西方之事者。則曰。西方不無。然個裡著力不得。因而遂不聞其往生焉。嗟乎。正當著力之時。而反云著力不得居士誤耶。為揆其情。緣東坡是大才子。佛家言。見過不少。以為必得圓妙之法。方推高手。若老實念佛。與愚夫愚婦何異。似有不甘之意。其奈圓妙處。平日不曾打徹。此時勉強張羅。乃只見得個裡著力不得耳。念佛人。臨終往生。平平實實。一心念佛最好。若好奇好勝。所謂弄巧成拙。東坡居士。可為龜鑒。
  念佛人。命欲終時。不見瑞應。轉生疑慮。其應如何(九十二)。
  臨終瑞應者。自知時至。自見蓮華。天樂迎空。異香滿室等。斯乃感應道交。顯現其間。但或隱或顯。未可定也。須知因真則果實。不必疑慮。此時只應放開一切念頭。努力一心念佛。臨終念佛猛利。十惡罪人。尚能往生淨土。何況平素發願修行念佛者哉。
  淨業行人終時往生不往生可決否(九十三)。
  大段要看他平生行業。據因論果。此為一定之法。若就臨終境界決者。瑞應現前。自不必說。然要與修多羅合者是。若錯雜不倫。雖好亦非也。統而言之。大抵正念分明者。必有一種清明自在作得主底氣象。決不委靡不振。時清時渾底境界也。但見翛然撒手。豈似油乾火盡。不肖本師和尚臨終。實有如是高致。是不肖親眼見來者。
  平生行業。大有前後美惡不同者。如何取準(九十四)。
  不論前美後惡前惡後美。但以末後一段修行為準。
  淨業門頭。有魔事否(九十五)。
  豈無魔事。行人被他所誤者少。自誤者多。不虗心自省。不為道親賢。內具掩飾過咎肚腸。外強作修行顏面。此之自誤。皆名魔事。
  念佛修行。固是好事。然年輕女。人非所宜也(九十六)。
  修行一事。一切眾生共之。無有不宜者。言一切眾生。則飛禽走獸。地獄餓鬼等。並在其中。菩薩隨類化身。常在飛禽走獸地獄餓鬼之內。教化眾生。令成佛道。豈非無有不宜者乎。我等居人倫之內。為男為女。為僧為俗。為老為少。皆極宜修行。極宜趁早修行。何也。若飛禽走獸等。罪障深重。修行難。人道修行易。不于易時修行。錯過可惜。如謂女人年輕。不宜修行者。非也。經中列聽眾。常有童女之名。童女豈非年輕者。佛宜之。而我等謂不宜。可乎。不過凡修行者。在家人。尤當調處合法。不宜任聽庸流。隨波逐浪。徒為無益。若念佛一門。家中置前所開之經書。女不識字。男為解說。隨分思惟其義。謹守常課。頻頻發願往生。外間如有實有德者。請至家中。講演一番。夫實有德者。彼為法而來。決不誤人修行。倘貧賤之家。於營生次忙裡偷閒。隨分念佛。頻頻發願求生淨土。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少。皆可念佛。極宜修行。
  念佛誦經家中不得安靜。又不能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