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36-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念佛百问-清-悟开-第6页

。有名無實。今佛門中。要人所熟悉。兼多考據者。則永明壽禪師。蓮池大師。省菴法師。三人而已。
  淨業中。書籍煩多。亦求簡約。人所易于取閱者何書(七十三)。
  蓮池大師雲栖法彙。四明知禮法師妙宗鈔。省菴法師著有省菴法師遺書。皆必要者也。其永明萬善同歸集。雖非專主淨業。然修淨業者。不可少也。若宗鏡錄。文富義繁。乃第一大部論修道書。不可忽也。宋時王日休居士。有龍舒淨土文。本朝吳中彭二林居士。所訂淨土聖賢錄。皆淨業正範。斯二居士者。在家念佛。真切修持。法門之柱石也。日來拙刻蓮宗九祖傳略。欲使蓮宗正派源流。有所依憑。而為文甚少。最簡矣。
  為法為人。以何為先(七十四)。
  先為自己。何以故。若不先為自己。使己通達。安能為法為人。不但不能為法為人。實多誤法誤人。并自誤不少。佛法大事。八十老翁入場屋。不是小兒戲。不可不知也。
  好為人師。並非惡意。何以有過(七十五)。
  好為者。實自用自專。未曾明白。而自以為明白者也。所以有過。
  出家受戒。不必言矣。在家男女。入道如何(七十六)。
  已發正信正願。即當先受三皈。行之既熟。當自己發心。進受五戒。但先當擇有出家明師。方可求受。其菩薩戒。準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者。正是菩薩戒相。必自己敬發大心。切不可趁其高興。隨人上下而受佛戒。此時受戒之際。第一要緊殷重心。恭敬心。千生難遇心。發大菩提心。斷不可草草輕聽時下慫恿之語。彼引經引古。俱非時之說也。其式叉摩那。以訛傳訛。無人指正。可歎也。不肖狂言若是者。非阻其勝緣。實激發其勝心而成此勝緣耳(式义摩那出家眾也今以處女當之故云訛)。
  倘不受皈戒。還可修行否(七十七)。
  亦可修行。但應明白不受之故。既合正理則可。不然觀經云。受持三歸。具足眾戒。是為淨業正因。不肖更有一言。若女人欲受歸戒者。不妨請師至家。堂十設座敬受。
  淨土十要西方合論。後載紀夢一篇。是事甚奇(七十八)。
  奇不奇。姑置。末後一則語。宜志之。中郎曰。吾不圖樂之至此極也。使吾生時嚴持戒律尚不至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余親見同人矣。弟般若氣分頗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歸五濁。趁強健。實悟實修。兼持淨願。勤行方便。憐憫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龍樹六齋法見存。遵而行之。殺戒尤急。寄語同學。未有日啟鸞刀。口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雖說法如雲如雨。何益于事。此則是真語實語。真可謂助揚佛化者也。宜志之。
  觀經云。讀誦大乘。然大乘經典甚夥。當讀何經為要(七十九)。
  讀誦大乘者。三經而外。常誦華嚴圓覺最勝。其餘隨力可耳。
  當讀經時。要解義。抑直讀(八十)。
  龐居士偈云。讀經須解義。解義即修行。若依了義學。即入涅槃城。但正讀時。不必停聲解義。讀時且取熟。待定靜之候。隨摘一文一句。細味其意。或再取善解。參而會之。久之自有會得處。即所謂解義也。
  金剛經為世所重。何不入常誦之例(八十一)。
  世人誦經修行此經者。比比皆是。想因見過壇經。謂五祖示人云。熟讀金剛經。能明心見性故耳。然古今來誦經者甚多。而有會于心者絕少。何也。據不省看來。無他。但為註解所誤。縱有悟處。俱是識情計度。非真悟也。殊不知金剛經。但熟讀。忽爾會得。畢竟有个入處。故五祖云云耳。然此意未易與人道也。
  一切經典。註者甚多。俱誤人耶(八十二)。
  噫。此何說也。各有機宜。不可一例。華嚴經。則有清涼疏鈔。華嚴合論。圓覺。則有圭峯略疏。清涼國師。千古正解。若倦于煩長。即觀合論。李長者。提唱十住初心。便成正覺。誠哉是言也。圭峯禪師所解圓覺略疏一種。簡而詳到。妙品也。其餘他經註解。不及備說。
  念佛本極要好。忽有人非理相加。及意外事。橫生觸惱。不能不動瞋心。奈何(八十三)。
  或念無常而自覺。或咎惡業之自招。或憐憫彼人之愚癡。或保護自己之正念。寒山子偈云。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瞋心。誠如是一切逆境。冰消瓦解。
  念佛本求脫離。忽有種種順境美緣。前來纏縛。如何即是(八十四)。
  當先覷破一切順境美緣。不是好事。賺殺人也。吾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比之。扯淡得極。我方厭之惡之。何貪愛之有哉。
  出家人。若得順境美緣。正好紹隆佛法。不可與在家同論(八十五)。
  紹隆佛法。談何容易。好心出家者。自應思之。深思之。將一切順境美緣。安置妥貼。莫錯因果。
  在家人造業營生。今歸依三寶念佛。恐于理不合。如何而可(八十六)。
  此事又在當人自己善為調度。因人之境界。各各不同。難作一定之說。造業以害命為最。若其造業營生。於中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