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36-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念佛百问-清-悟开-第4页

塵勞業種。乘此念佛時插入耳。
  如何得除去雜念(三十九)。
  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
  雖知如是。奈精力罷弱。不能使之即無。又當如何(四十)。
  道力未充。多諸散亂。收攝六根。漸歸清淨。不得已。姑設方便袪之。念佛時當雜念起。不要理會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無雜念矣。
  如此做去。始而果好。但久久。又有雜念起時如何(四十一)。
  內心渾濁。外境紛拏。念佛便不得力。甚至雜念纏擾不開。此時不必焦燥。但結湛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從念提起。由口出聲。耳中歷歷聽聞。又復念中流出。循環貫攝。不令間斷。雜念自無。
  如此固妙。奈有鈍根不能者。又且如何(四十二)。
  智者大師。開忻厭二門。初心入道。切須起忻厭心。忻厭一生。精進自發。內心渾濁。漸見澄清。外境紛拏。自然消散。念佛時。便覺輕安適悅。若忻厭不生。竟無入路矣。如不會做工夫。念佛而多雜想者。可將南無阿彌陀佛六个字。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第二聲記在無字上。又阿又彌又陀又佛又南連環。記認不斷。一切雜念。無處出生矣。
  上根念佛。亦有雜念。如何遣法(四十三)。
  圓覺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而況於雜念者乎。
  念佛多年。何故終不得力(四十四)。
  自無主宰。但隨波逐浪。任爾多年。何能得力。
  往生不往生。利害在甚麼處(四十五)。
  與阿彌陀佛。一念相應。利也。有一絲放不下。害也。相應者。猶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意也。
  淨業以何為根。以何為因。以何為究竟(四十六)。
  淨業行人。當以菩提心為根。以念佛為因。以自利利他為究竟。
  一毫之善。皆可回向西方。今不念佛。但誦經故呪。回向西方。想亦不違教理(四十七)。
  讀誦大乘。經有明文。然是助行。觀經以修觀。彌陀經以執持名號。斯為正行。棄正修助。未達深理。殊不知觀想持名者。正使轉生成熟。至命終時易于感應。修餘行者。恐願力稍疎。為他歧移奪。而致障往生耳。
  念佛不要長齋否(四十八)。
  若已先發菩提心。決不再問此語。昔日馬祖因官人問肉。喫即是。不喫即是。祖云。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丞福。此語大有意味。
  念佛人不能長齋。亦得往生否(四十九)。
  凡有過。甚微薄。更功能掩過。而念佛求生極樂。心甚親切。至臨命終時。道力勝于業力。決可往生。
  念佛門中。帶惑往生。十念成就等說。學人耳邊。大誤之極(五十)。
  佛不誤人。人自誤耳。何謂自誤。恃容帶惑往生。居然造業。為有十念成就。任意因循。豈知帶惑者。不待三惑斷盡耳。十念者。就極忙人。不暇多念者言也。念佛人。不悟此旨。蹉跎過了。臨命終時。業力勝于道力。奈何奈何。所以平日間。必當洗除惡習。警策善根。不致自誤也。
  蓮池大師臨示寂。囑云。老實念佛。唯老實念佛。故不必講求論議(五十一)。
  老實者。純真無妄之謂。非不講求。為老實也。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世稱質樸者為老實人。若全無知識。則名呆人矣。今云老實念佛。非呆念佛。可想而知。
  世人六亂妄想。剎那不住。求个毫無知識底呆人念佛如何(五十二)。
  雖是呆人。他聞說念佛好。便歡喜。得知念佛好。聞說念佛生西方。他又歡喜。得知念佛生西方。於是遂呆念佛。今日呆念。明日呆念。直呆念到命欲終時。忽然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彈指往生極樂世界。此等人。可謂呆而不呆。若是聰明會打算人。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今日忙。明日忙。若功垂後世者。置弗論。直忙到臘月三十日。忽然業積如山。面前齊現。此時無計可施。待人發放。此等人。可謂不呆而呆。所謂如來說為可憐愍者是也。
  修行不得進境咎在何處(五十三)。
  修行者無他。但滅諸習染之氣而已。譬如磨鏡。垢去明存。一切眾生。皆有種種習氣。所以輪轉生死。念佛者。令其心歸大覺。習染潛消。若初果之破盡見惑。二果之復破思惑六品。三果之再破思惑三品。四果之破盡見思。緣覺之侵習。十地菩薩。地地之分斷一品無明。等妙二覺。亦復如是。此等斷惑。我輩安能。祇可求佛攝受。順佛方便慈恩。帶惑往生。然粗重垢染。不得消除。成何修道者。即如貪瞋癡愛。嫉妒謟曲。乃至機械變詐。名利私心等。皆為障道惡緣。我不能除。被其所障。所以修行不得進境。
  親師近友。常愁牽入火坑。瞎煉盲修。又恐終成骨董。聞思既失。進退何憑(五十四)。
  末世法弱魔強。不必言矣。然虗心察取。天下未必無人也。此時看經一事不可緩。但要知得看經道理。假如念佛人看經。應先取淨土門中經書。詳加參究。須會理通源。勿迷情偏執。本門明白。復及餘經。隨其心力可耳。如今在家居士。多取一本金剛經註解看了。雖修淨業。而淨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