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言是心修佛道。是心本是佛也。
  既本是佛。何假修為。所以無心合道。道在是焉。起念興修。修滋妄耳(十)。
  不修到十分田地。安得無心合道。道在是焉耶。修而滋妄。修成妄滅。不修而妄。妄妄無窮。思之。
  觀經云。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云何為念佛三昧(十一)。
  梵語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念佛三昧者。思專想寂。智與理冥。欲人易曉。復作一說。念即佛。佛即念。念佛一如。亦無念佛之相可得。是名念佛三昧。
  觀經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何觀法(十二)。
  自他相亡。如說而觀。
  彌陀疏鈔。何以謂之通途正說(十三)。
  不矯不枉。無黨無偏。中正和平。獨明厥旨。謂之通途正說。
  十疑或問。何以謂之一事一理逗機正說(十四)。
  初欲起信。尚具疑情。十疑論。剖明所以。令其豁然無滯。參禪人。或稍知光影。即輕藐蓮宗。皆由不明佛理。誤入狂癡。天如和尚痛下犍椎。擊開迷網。專為一類之機。發明正旨。謂之一事一理。逗機正說。此二者。最關緊要。故特標出耳。
  修行之士。得何等氣質。易於入道(十五)。
  剛健中正純粹。此等氣質。堪作法器。剛能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健能為法為人。中則不落偏徑。正則不生邪思。昔日臨濟初入道。親近黃蘖。睦州見其行業純一。令問黃蘖佛法大意。臨濟三度喫棒。旋於大愚言下。悟徹佛法無多子。當知此時大悟。皆從平日行業純一中來。若非行業純一。雖有百千黃蘖大愚。安能大悟耶。而臨濟之行業純一。亦由氣質之純粹所致。儒書云。顏子深潛純粹。故為孔門高弟。況佛門法器。安可反遜于此。古今稱大善知識者。宗門如馬祖百丈等。教下如清涼天台等。淨土如蓮宗九祖等。皆剛健中正純粹者也。然此且就世諦而論。小而言之耳。其實大智慧根。光明徹乎邊表。豈可言說。我等後生小子。志求大道者。敢弗勉旃。
  門庭卓立。高不可攀。淺質庸流。望崖而退。安所謂三根普被(十六)。
  大凡學道。當先知至理。猶儒家修德講學。當先知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所以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然後一步一步學將去。縱不成聖。即成賢。不成賢。即成大儒。隨其學力淺深。皆不失為聖門弟子。今念佛人。當先知得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又知得歷祖高風。然後一步一步行將去。不得十分成就。即七八五六。乃至一二分。亦隨其學力淺深。皆得名為淨業成就。既成就已。皆得往生。既往生已。皆得不退。皆得直至無上菩提。何曾不是三根普被哉。彼望崖而退者。不足以語信心人也。信且不真。佛亦無可如何。
  一二分成就。皆得往生。何故認真念佛二三十年。臨終時。瑞應罕聞。豈如是之久。尚未成就一二分乎(十七)。
  良繇認真念佛。不是認正念佛。何也。或以切實正法相告。因不順我懷。即不入其耳。或以虗華無益相聞。因恰合我意。即期在必行。不求正法。但任己情。因而逐浪隨波。一生熱閙。所謂擔蔴棄金。唐喪光陰者矣。若欲一二分淨業成就。於茲亟宜猛省。
  古人謂念佛不礙參禪。參禪不礙念佛。又有謂念佛礙參禪。參禪礙念佛。究竟如何(十八)。
  法有二門。理無二致。指理言不礙。指法言礙。但理待悟後而明。法即現前所用。法者。方法也。方法即無兩般。心無二用。故言礙。歸源性無二。故言不礙。
  利根當參禪。鈍根當念佛是否(十九)。
  參禪與念佛。各從其志可也。若以利鈍配定。是何言歟。志氣堅勇。鈍亦能悟。體究念佛。非利不成。若說祖師門下。專接上根。愚夫愚婦。皆會念佛。此一往之詞耳。
  參禪悟後。與佛齊肩。念佛往生。不脫生死。然否(二十)。
  悟後尚待進修。為有業識流注未淨。溈山和尚言之詳矣。只聞極樂世界蓮華中生。不聞極樂世界蓮華中死。蓮池大師言之盡矣。嗟乎。不具正知見。又不明典章。有如此誤。慎之哉。
  中峯云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何謂也(二十一)。
  梵語禪那。此云靜慮。即慮而靜是定。即靜而慮是慧。所云禪者。定慧耳。淨土法門。亦資定慧。禪與淨土二名雖異。其定慧一也。猶云定慧者。淨土之定慧。淨土者。定慧之淨土。中峯此語。葢策淨業而進定慧之功。誡參徒而開淨土之行。乃禪淨雙修語也。
  禪淨雙修。要分前後。還是一時(二十二)。
  達磨宗旨。超越教乘。不同四禪八定。所以古人道。這箇尚不與教乘合。何況儒書。是知應分前後。若先參禪見性。而更修淨業。最為順理。古來宗門龍象。並宏淨業者。皆如此。
  天衣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何謂也(二十三)。
  淨土往生。佛無虗語。故云生則決定生。若了彌陀即本性。本性即彌陀。而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云去則實不去。此理事並舉。權實雙彰語也。
  淨土法門。每稱禪觀。是何等禪耶(二十四)。
  非達磨禪。亦非四禪八定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