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念佛百問
 清 悟開著


  一念念佛。全念是佛。是則名為自性彌陀。觀想西方。依正在觀。是則名為唯心淨土。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如是如是。一切眾生。全性迷倒。彌陀安在。全心逐境。淨土何存。雖具性德。未經修治。三細六粗之所埋沒。自昧衣珠。流浪六趣。如來說為可憐愍者。世間富貴。人天福報。尚順勤苦。且難稱心。豈況出世了脫生死。既生希望。又畏勤修。空言性德。自誑誑人。臘月三十。悔之何及。若夫既信此門。又肯修習。少見契經。動生曲見。如斯之類。其又實繁。當天台時。已論十疑。迨師子林。又加或問。像季末法。障病斯多。受佛密付。諸大菩薩。隨時啟闢。隨根救療。智者天如。皆其人矣。亦越于今。又數百載。善根益薄。障執愈增。偶有發心。難逢善導。水雲道人。深窮教海。義括三宗。直透禪源。燈該五葉。而接引三根。惟宏淨土。省菴近法。雲棲遠宗。爰是先有九祖之述。至于機宜普被。宗教兼攝。初學可企。久修必循。惟此念佛百問一卷。中邊皆甜。始終俱徹。既簡而該。亦深而淺。埽去惟心。不言自性。竟認權乘。匪泥實故。尤為從上尊宿未經開闡。所以者何。執理性者。多廢事修。反誤生西。著事相者。不棄有為。無礙直往。認作權教。方便施設。徑中之徑。顯佛垂慈。益覺親切。若此指示。洵乎蓮宗寶筏。淨土指歸。一口吐盡。一字不留者矣。讀者果能心悅誠服。如說精進。慈尊決定。遙為攝受。八德池中。必生蓮花。神化形遷。定當托質。惟我道人。證明非妄。末學小子。沐手焚香。頂禮展讀。讚歎無已。十疑或問。蓮池寸香。滴髓真傳。如是如是。是書所在。佛祖護念。有緣遇此。當廣流布。散諸香華。而供養之。
  道光五年仲冬朔月 淨業學人江沅拜撰

自序

  書名念佛百問者何。夫有問必有答。不言答者。答攝問中。省文也。為數百。而所談皆念佛之事。故名念佛百問焉。或謂曰。斯果彼問而君答之乎。余良久曰。此雖從我這裡出。然我但知其皆談念佛之事。不復憶其果彼問而我答。抑我問而彼答之也。其彼我雖茫然弗知。而所談念佛事。歷歷在茲。姑請淨業之士。用心於念佛者。觀而思之。或可以為螢光之一助。則是已。
  道光五年歲次乙酉夏六月朔古吳後學悟開書

  例言四則

  是書多為在家念佛修行者發。直達心源。痛掃支離紆曲。好心學道之士。願加參會。而區區亦用自警云。  此就當時片刻之語。只歸明白曉暢。不求廣說。  但為在家說者。自揣薄德。未敢冐昧凟聽于同侶。然內有可通之處。願鑒諸  明眼上士。惠我教益。於中錯謬。幸垂斥正。

  

  念佛百問

    清雲間蓮華菴後學沙門 悟開 著
  淨土法門。不落偏徑。如何正說(一)。
  此門法道。一切根器齊收。門庭施設。宜乎徹上徹下。五教全該。徹上以被上根。徹下以接下根。信行願。所謂資糧。經律論。皆為助行。要其所歸。總不可離卻淨土三經。如是立說。是名正說。
  自古及今。東土大善知識。闡揚淨業正說者是誰(二)。
  正說有二。一者全體大用。通途正說。二者一事一理。逗機正說。古今大善知識。不可勝計。其所著述。多已散亡。今所存者不肖披覽甚寡。惟就見聞。其雲棲彌陀疏鈔。是全體大用。通途正說。如天台十疑。天如或問等。皆是一事一理。逗機正說。淨業行人最關緊要。切須求閱而玩味焉。
  妙宗鈔。用三觀釋。鈍根難入。其亦偏說乎(三)。
  觀法高深幽遠。非用天台三觀。不足以彰圓妙。是正說。非偏說也。若鈍根難入者。可長誦觀經。誦之熟。思之熟。隨其經文而想見之。雖不開慧性。不成觀道。亦是麤淺學觀之一法。但止要誦觀經想觀經。不得在觀經外。加一字講究。就在經中。不得妄性議論。不依此說。恐入邪魔。
  觀想之圓妙。與持名中理一心。相去幾何(四)。
  同一不可思議。
  觀經下品。持名往生。此等持名。到何境界(五)。
  到事一心境界。
  不到事一心。還得往生否(六)。
  不到事一心。難以往生。何以知之。阿彌陀經云。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心不顛倒。一心不亂。雖不能理一心。亦須事一心也明甚。
  念佛時總有雜想。何能一心(七)。
  若肯長看無量壽經。靜坐思惟。保管漸得一心。
  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又云。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又云。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據此。已是淨業正因。不必更求觀法可乎(八)。
  此經正旨。歸在十六觀門。所云淨業正因者。正是偏正之正。非正助之正。猶言如此三福。為淨業中真正之因。不是偏邪之因也。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意云何(九)。
  作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