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



  佛之教人。無非勸善戒惡。皆正教也。與儒教何以異。邪教不可不鋤。正教有不可廢。人能遵奉佛勅。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勝殘去殺之風。將見蒸蒸日上。我朝聖聖相承。崇奉三寶。誠以治理相關。有裨於世道人心不淺也。學者未識此理。勦辭闢佛。弗思耳矣。佛自隆古以前。已歷無量數劫。其生於周昭王時者。為釋迦牟尼佛。孔子謂西方有聖人。蓋已知有此佛。後漢明帝朝。其教始入中國。全藏八萬四千法門。以明心見性為極則。第真參實悟。累劫難窮。菩薩尚昏隔陰。聲聞猶昧出胎。功敗垂成。良可歎惜。釋迦牟尼佛悲憐末學。於禪教律之外。特出異方便。復開淨土一門。為說阿彌陀經。指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依報正報之勝。令人執持名號。惟在一心不亂。即能七日有成。如順水揚帆。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捷。孰逾於斯。蓋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願願濟度眾生。廣垂接引。其威神亦不可思議。故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極樂。此全賴佛力攝取。與專仗自力參悟者。難易逈殊也。世之闢佛者無論已。其有修行志切。率以坐禪參究為先。高遠難行。徒致一無成就。即持名不輟。未嘗乏人。又皆志在求福。欲得懃懃懇懇。專心求生西方者。百無一二。且問以淨土一門。多未明曉。甚或妄生疑謗。夙障之重。一至於是。夫人生如水上泡。倐忽澌滅。功名富貴。一切皆空。何物可以將得去者。且一生行事。豈乏罪愆。六道輪迴。何所底止。一生西方。即不退轉。有如此至簡至易之徑路。不知猛力跳出。噬臍何及。余根鈍障深。茫無解悟。惟於淨土法門。信之篤而願之堅。一息不容稍懈。又思廣度有情。普濟含識。嘉慶甲戌。曾取前賢淨土論說。擇其精語。輯為徑資淺切編。嗣見荊溪周子克復淨土晨鐘一書。先得我心。不復授梓。繼思醒世之書。先貴破其沈迷。方可引之入勝。否則閱未終卷。難免昏昏欲臥。此編以醒迷發端。開門見山。更足[惏-木]人深省。且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今以三者為大綱。層遞分門。較有次第。是以重加訂定。刪其繁文。增其未備。蓮池大師有曰。持名一法。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謹取以改編名。仍付剞劂。用作法施。雖然世人念佛者多。得生淨土者少。何以故。良由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蓮池大師曰。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隲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觀此則從善去惡。為修淨根源。惡可不揣其本而齊其末。爰恭錄聖製御文。有關於傳燈淨土諸篇。弁諸卷首。彰正教而佐治功。豈曰小補之哉。後附昔賢淨土歌咏。亦以聲音感人。足動歡喜讚歎云爾。
  道光五年乙酉正月兵部侍郎巡撫江蘇等處提督軍務歸安張師誠自序



  經謂一切惟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然則彌陀至聖。不隔下凡。極樂雖遙。豈離方寸。所以前賢往哲。即於塵勞中作佛事。煩惱裏轉法輪。心境圓融。自他不二。蓮華世界。正不待遠過十萬億佛土也。但此圓頓法門。無上妙諦。豈捨穢求淨。離心覔土者。所能窺其涯岸耶。吾鄉張蘭渚先生。字心友。諱師誠。居湖州歸安縣。父夢日輪照窗。寤而生師。母早故。事父以孝聞。少年登科第。歷任封疆。為江蘇巡撫。見蘇城殺業甚夥。屢出示勸戒。遇放生河等處。必嚴捕魚之禁。署中不晏客。不殺生。已而長齋奉佛。棲心淨土。自號一西居士。擇前賢淨土論說。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并自為之序。後附淨土歌詠。其自作數十首。最為警切。道光八年。年六旬餘。乞假歸里。靜居斗室。一意西馳。逾年卒。臨終時。誦彌陀經畢。纔舉佛號至第五聲。寂然而逝。予讀其輯集并詩。深歎名列顯貴之班。身任封疆之職。而念念修持淨土。竟有如是之懇且切也。殆現宰官說法。為後世作一標榜者歟。
  時在同治七年孟夏浙江錢塘菩薩戒弟子許淨中續序

  徑中徑又徑目錄

卷一
起信法
  醒迷門  易行門
卷二
起信法
  疑誤門  辨魔門  徵驗門
卷三
立願法
  決定門  廣度門

勵行法
  精持門  兼觀門
卷四
勵行法
  斷愛門  飭終門  助行門  淨土雜咏附

  

  徑中徑又徑卷一
  起信法
  醒迷門

  浮生若夢。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亦能言之。而終日營求靡己。曾不醒悟。大率以為死後即化。又或以為死即復生。不足為慮。詎知業報無爽。得人身極難。即得人身。而依然又入夢境。輪迴六道。其苦無涯。欲脫離此苦。舍淨土奚歸耶。將起其信。先破其迷。輯醒迷門。
  宋王龍舒淨土文曰。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臺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或祖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