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思之。恍如一夢。故莊子云。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後兩句。添以兩句而成一偈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有了明長老為眾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為死物。其內潑潑地者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于活物上作活計。余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迴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又曰。此世界中人。皆如水上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雖有至七十者。古來猶稀。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為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為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眾生之肉。所衣者亦殺眾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於食肉衣絲。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積累既多。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知在何處。或墮地獄。受諸極苦。或為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所迫。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漂流汩沒。無有出期。唯有西方淨土。最為超脫輪迴之捷徑。人身難得。趁康健時。辦此大事。當常作念云。吾曾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迴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又曰。阿彌陀佛有誓願云。已生我國。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願。永不復墜三惡道。何則。生淨土者。必證無生法忍。且無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雖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為惡乎。論其理固無墜墮。況又仗佛力。故墜墮必無。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設化一切眾生。而入一切眾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復惑於外物。不復牽於業緣。雖在輪迴世界。而無復輪迴。所謂世出世間者是也。謂雖在世間。而出世間矣。是故生淨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間亦可。欲生大富貴中亦可。欲生清淨中亦可。欲長生不滅亦可。欲滅而復生亦可。意所欲無不自在。此所以貴於修淨土也。世人不知此理。徒為生死所苦。欲生富貴中。反生於貧賤。欲生快樂中。反生於愁慼。欲生而長壽。反生而夭促。欲生於善道。反生於惡趣。種種皆被外物所惑。業緣所牽。不得自在。是以無始劫來。輪迴六道。不得出離。當念此等憂苦。迴心淨土。所以名極樂世界者。其意可見矣。
又曰。佛問阿難云。汝欲見地獄人否。阿難云欲見。佛云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此地獄人也。蓋謂人生善惡。不過身口意三業。今三業俱惡。是為純黑業。所以入地獄。若三業俱善。則為純白業。乃生天堂。若三業中有一業善。則為雜業。亦不入地獄。故身意雖惡。而口念佛名。亦一業善。遠勝於三業俱惡。況口念佛時。又能心想佛像。則意業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數珠。則身業善。常能善此三業。以修淨土。必上品生。予嘗於鎮江聞賣蝦者。呌蝦一聲。而知其三業俱惡。何則。身荷蝦擔。則身業惡。意欲賣蝦。則意業惡。口呌賣蝦。則口業惡。是知呌蝦一聲。而三業俱惡。此佛所謂地獄人也。以此觀之。則目前所謂地獄人者多矣。可不畏哉。眾生以愚癡不知因果。陷於罪惡。深可憐憫。知其說者。為開導化諭。此名法施。法施為布施之大者。其為福報。豈意量耶。或曰人誦佛名。一向稱誦。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誦佛名者。未足為善也。是不然。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多誦佛名以滌蕩之。尤懼不足。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況諸佛自開此念誦法門。所以誘掖眾生。善其口業。以漸善其身意。故謂一向誦佛名未足為善者。世俗之言。非諸佛誘掖眾生之言也。
又曰。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於身後。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淨上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