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全是理。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變隨緣而作全體即是法界。
  凡此有心者牒前諸念即理既全理為事故全事即理故云全體即是法界也。
  △三證全理論事。
  故法智大師云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故法智下引文證成不出生佛作正既全法界而作有何一物而不具諸法耶。
  △次釋成此宗四初舉劣況勝。
  若然者餘心尚是況念佛心乎。
  若然者牒前即理之事餘心者指前見思浩浩之心尚是法界何況稱名作觀之心能念者乃具佛之心所念者乃即心之佛非法界而何。
  △次指事即理。
  是故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
  是故等者又牒前念佛之心指歸行者當念即是故妙宗云須知本覺乃是諸佛法界之身以諸如來無別所證全證眾生本性故也。
  △三出其功能。
  以此妙心念彼阿彌則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以此妙心者指前圓融寶覺之心此心本來具足身土諸法故稱為妙念彼阿彌等者彼佛乃實報身應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勝應而云則彼三身何身不念者良以報應屬脩法身是性法身一性舉體起脩故得全性成脩全脩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今以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尚何三身之不念乎求彼四土何土不生者淨土由心心垢土垢心淨土淨以我具土之心求生即心之土尚何四土之不生乎。
  △四約位釋妨。
  但隨功行淺深品位高下耳。
  但隨下釋妨恐疑者謂今明西方淨土者佛惟勝應土屬同居何得輒云三身四土耶故釋云今以法界為念則何理不臧品位有高下者特隨功行何如耳。
  △次一門明事事無礙二初標。
  六境觀相吞門。
  觀為能照境屬所觀若所若能俱全法界彼此互奪故曰相吞教家所謂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正此意也。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十六等諸境事理兩種觀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羅網。
  十六境者觀經疏云初六觀觀其依果次七觀觀其正報後三明三輩九品往生是為十六境也事理二觀者如占察經云觀有二種一者唯識謂一切唯心二者實觀謂觀真如唯識歷事真如觀理非此中的意今云事理兩觀者的指十六境為事觀以即空假中為理觀所謂以吾具佛之心而觀即心之佛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是也又事觀指三種淨業鈔云今三種福是圓助道與正觀合皆如來行是也相吞之義恐人難解故舉帝網之譬以明。
  △次依宗釋義二初先明偈義二初牒三句以立理本二初出相吞之由。
  論曰境觀相吞者正由事事無礙也。
  事事無礙者賢首清凉立四種法界以釋華嚴一曰理二曰事三曰理事無礙四曰事事無礙今論中所引以明境觀之所以相吞者蓋得乎事事無礙也。
  △次出無礙之本二初略指。
  事事所以無礙者所謂有本者如是也。
  事事下又出無礙之由猶遡流而窮源本者也有本者如是出儒典今取其文不取其義徐子問於孟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今論引以明事事之所以無礙者蓋由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之本而然也。
  △次正釋。
  盖由法相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體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塵法界不小剎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盖由等者亦妙宗中文良以觀經題名觀佛疏名心觀為宗故四明融會之曰今此觀法非但觀佛乃據心觀就下顯高不名為難是知今經心觀為宗意生見佛故得二說義匪殊塗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云云)彼明心佛雙融今論明觀境一致也故曰一塵等者下亦妙宗文大師釋題作諸字互具釋鈔中問本以一字具教行理三今何得以無量壽三字方具於三耶答以題諸字對三德釋斯是妙談貴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徧一切處乃至云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云云)彼云三德此云法界者變其文耳又彼中釋題故云三德此中論具故云法界亦各有其致也。
  △次釋初諸句正明相吞三初釋一二句境觀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諸境吾心事理二觀一一無非法界全體。
  是以者承前有本而來惟其一塵法界不少剎海法界不大故若觀若境若理若事若依若正無非法界也。
  △次釋第四句譬喻圓融。
  如帝釋宮中因陀羅網雖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眾珠雖影入眾珠而東西照用有別。
  如帝釋下舉譬以明光體無殊以譬法界一理照用有別以喻境觀相吞雖彼此下明其互攝互合雖影入下明其無壞無雜。
  △三釋第三句事理互吞。
  境觀亦然以境為事則觀為理理能包事是為以觀吞境以觀為事則境為理現能包事是為以境吞觀或一為事餘為理或一為理餘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羅網。
  境為事觀為理者理外無事事在理中是為觀吞境也觀為事境為理者亦然或一為事餘為理等者且如十六諸境事理二觀隨舉一境為事餘皆為理理能包事彼此互包誠有如帝網珠光之互吞互入也。
  △次釋成此宗二初正明。
  若然者當我作觀時則西方依正已在我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