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
  若然者牒前相吞之意當我等者有乎二義一者約性具說二者約脩成說約性具說者知我一心具諸佛土方我作觀之時而西方依正早已在我觀之內矣二約脩成說者當我觀功既著之時而西方依正已在我觀中顯現矣然觀不離境境外無觀故云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上句以觀吞境下句明境吞觀。
  △次引證。
  了此而求生安養可謂鴈過長空影沉寒水鴈絕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了此等者猶言了此境觀相吞之意而求生樂土者可謂鴈過長空(云云)此本天衣懷禪師語師一日問學者云若言捨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捨之情眾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脩淨土者當云何脩眾無語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又云譬如鴈過長空(云云)此語若用意求之卒難理會反而思之初非隱奧也猶云寒潭既淨鴈影自臨以譬觀功既著妙境自彰自然而然原非勉強非水有留影之心鴈有遺踪之意也若鴈有遺踪之意則境不即心佛從外有若水有留影之心則行成有作濫乎別脩故云無也言生則決定生是則不違佛語言去則實不去眾生取捨之情亦忘今但取其後文證成相吞之意不取前義若取生則決定生之言義雖有在于此恐難配合。
  △三一門明三觀圓融二初標。
  七三觀法爾門。
  法爾者猶云自爾也言此三觀性之自爾故心要云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故云法爾。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能觀為三觀所觀為三諦全性以起脩故稱為法爾。
  初句明脩次句明性三四句明性脩冥妙問前云法界為念境觀相吞其於觀門可謂足矣今復明三觀不太重煩耶答前明法界為念則諦智仍所不分次明境觀相吞則能所尚恐未泯今明三觀法爾則顯脩性冥妙理智一如意泯前二之迹有以見論主立門之意矣。
  △次依宗釋義二初通明諦觀二初牒前諦觀。
  論曰三諦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中也。
  論曰下先出諦觀之名上句明所觀妙境下句明能觀妙觀諦觀名別體德元同。
  △次別明諦觀二初明三諦三初明三諦功能。
  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忘情等者情即六凡情執解即二乘智解當其未證真諦之時而凡情聖解不能泯也緣即眾生機緣用即菩薩應用當其求證俗諦之時而機緣應用不能立也空即真空冥寂有即萬象森羅當其未證中諦之時而空有二邊不能融也而言莫尚者誠欲遣情立法統乎中道者捨此三諦之理其他莫能為矣。
  △次明三諦相貌。
  虗靈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來斯應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虗靈不昧者此約性體言之也故云自空物來斯應者此約性具言之也故云自有空有相即者此約性量言之也故云自中於真俗中三諦而一一言自者乃天然性德之理顯非脩成而後得也。
  △三結諦非是觀。
  此性也非脩也三諦也非三觀也。
  此性下以性揀脩一家所立諦觀不唯體同亦乃名義相近仍恐迷者昧於脩性之旨故明諦已竟乃結云此所觀之諦境也非能觀之觀也。
  △次明三觀二初標本。
  脩之者稱性照了也。
  上句指能脩之人下句示所脩之法稱者如也性者真如性也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故云稱性照了。
  △次釋成二初橫論二初釋二初次第。
  故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
  空能蕩相者也心苟滯於有則用三止之功稱性而體達之勿使芥蒂萌於胸中使其復還實際故謂之空也假能立法者也心苟著於空則用三觀之功稱性而照了之勿使纖毫滯於偏寂使其復還本具故謂之假也中能統法者也心苟執於二邊則用寂照不二之功稱性而融通之勿使斯須沉於空有使其復還性德故謂之中也此之三觀言雖次第脩在一時所以到於初住位中三智一心中得矣。
  △次圓融三初重指三諦圓融。
  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
  此中但言二句者以中無別體但明空有相即中道自顯然則者牒前次第之意以顯圓融即虗而應者顯非頑空也空即妙有也即應而虗者顯非偏假也有即真空也既空有相即顯非但中也即二邊而中也。
  △次正釋三觀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全諦發觀觀還照諦空即假中者以其即虗而應也假即空中者以其即應而虗也中即空假者以其非虗非應而虗而應也。
  △三讚美三觀微妙。
  是稱性而脩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稱性而脩絕待而照者讚美一心三觀之功用也如妙宗云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於妙境以立觀門即於一心而脩三觀此觀觀法能所雙絕故云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者亦妙宗語四明云若論作是之義者即不思議三觀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顯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顯非脩德因緣成佛乃至云於一念妙觀作是能泯性過即是而作故全性成脩則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脩即性則泯一切因緣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絕何議不忘故云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者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者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