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如日月之間根塵相對。凡有所念。本自空洞。推檢此心。了無一物。而亦昭昭靈靈。纖毫不昧。非吾心自空者乎。至根塵敵對遇染淨緣。十界心起。物來斯應。非吾心自有者乎。然空亦此念。有亦此念。即空復即有。即假又即真。融通二邊。雙遮雙照。非吾心自中者乎。求於一心既如此。求於萬法亦如此。是則三諦者。本自天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皆可即事而求也。
  △三結諦非是觀。
  此性也。非修也。三諦也。非三觀也。
  三諦者。真如不變。能造之妙性也。三惑者。隨染緣所造之逆修也。三觀者。隨淨緣所造之順修也。性雖本妙。隨染成逆。故云見思阻乎空寂。塵沙障乎化導。無明翳乎法性。破茲三惑。非三觀莫克。故曰破一切惑。莫尚乎空。立一切法。莫尚乎假。統一切法。莫尚乎中。欲復性以破惑。須全性以起修。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皆荊谿之格言。天台之要旨也。
  △次明三觀二。初標本。
  修之者稱性照了也。
  天台三觀名為無作妙行者。以其不假作為。稱性照了三諦之性。照性成修。
  △次釋成二。初別論。二總論。初中二。初釋。次結。初又二。初次第。
  故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
  心本空洞。昏昏擾擾。謂之見思。性本具足。一向迷昧。謂之塵沙。體本融通。妄分一異。謂之無明。今則反是。因空洞而體達之。隨性具而照了之。順空有而融通之。肇公亦云聖遠乎哉。體之則神。道遠乎哉。觸事而真。欲修三觀者。當以此語為神鑑可也。
  △次圓融三。初重指三諦圓融。
  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
  然則者。非承上次第之言。乃遠討三諦之本。以上文明相貌中。三諦皆指吾心之相。其相雖有差殊。一心豈存別異。葢即此心虗靈者而應物。真諦已即俗矣。即此心應物者而虗靈。俗諦已即真矣。真即俗。則照俗而遮真。俗即真則照真而遮俗。三諦圓具。何有次第也。
  △次正釋三觀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上明三諦既其圓融。今明三觀。故亦相即。即虗靈而應物。故空即假也。即應物而虗靈。故假即空也。即二邊而融通。故空假即中。中即空假也。
  △三讚美三觀微妙。
  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全三諦之性。以起三觀之修。故是稱性而修。諦觀俱在一心。一心豈分能所。故是絕待而照。妙宗云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於妙境。以立觀門。即於一心而修三觀。此觀觀法。能所雙絕。待對斯亡。此之謂也。不思議之三觀者。若空不即假中。假不即空中。中不即空假。離此而修。修外有性。皆可思議之法也。今既異此。故不思議。首楞大定之司南者。汎舉其法。則凡是依此而修。即名健相分別。通號首楞大定。乃是成佛指南。乃即大定為指南。非曰修大定者別有指南。若指其文。則大佛頂經首楞嚴定。當機首請三法。如來開以圓解。然後依解修觀。依行證果。莫非闡揚此旨。
  △次結。
  此別論也如此。
  別論者。境觀各三。在能在所。故名為別。下文總論。則束三觀而總為能觀之空。束三諦而總為所觀之假。束心境而泯忘之。總謂之中。
  △次總論二。初次第。
  若總論者。或以吾心虗靈者為空。以所觀萬物者為假。以心境不二者為中。
  此中所說次第。乃以不次第而為其次。如三法本具一性。諦觀同居一心。尚何次第之有。然隨人用之不無賓主。今初以能觀之空而為其主。則假中為賓。賓隱而主立。故以吾心虗靈者為空。次以所觀之假為主。則空中為賓。亦主立而賓隱。故以所觀萬物者為假。三以合能所者為主。則空假為賓。亦賓隱而主立。故以心境不二者為中。
  △次圓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觀以心為空。以物為有。以心物相即為中。初句即物而心。次句即心而物。三句心物互即。以成圓融三觀。依文解釋如此。貴在得乎意本。意本者。在前一真法界門中。所說性具。即性體性量。葢心之與物。俱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二義。苟非性具即體量。何以見此三觀之指南。故心有真如不變之心。隨緣所造之心。物有真如性中之物。隨緣變造之物。真如之心。即一真法界中所明清淨本然周徧法界者也。隨緣所造之心。即心土相即門。根塵相對。介爾一念妄心也。真如性中之物。即一真法界門。所明性具十界也。隨緣變造之物。即心土相即門。所明此土西方。所造依正二報。以有真如根本。能具所具。故有今日。隨緣變造之心。即此妄心。復有所具所造之物。今此文中所明之物。且約一念性具之物。至下釋成此宗中。所觀極樂依正。乃此心所造之物。苟不知此。何能消二處之文耶。
  △次釋成此中二。初明總別自在。
  是以觀極樂依正者。以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