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順菩提門法。何為(遠離)三種障菩提法。一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一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安清淨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三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土七寶莊嚴。妙樂等備。如無量壽經.觀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迴施一切眾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欣願門也。
  淨土十疑論

後序

  宋左宣義郎陳瓘云。人心無常。法亦無定。心法萬差。其本在此。信此則徧信華嚴。所以說十信。疑此則徧疑。智者所以說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離於此得究竟處。淨土者。究竟處也。此處有說法之主。名無量壽。此佛說法未嘗間斷。疑障其耳聾而不聞。疑障其心昧而不覺。不聞不覺安住惡習。讚歎不念。隨喜麤心。妄指蓮胞以為虗誕。不念此分段身從何而得自何而來。胎獄薉濁真實安在。信憑業識自隔真際。於一幻境非彼執此。生生不靈永絕聖路。釋迦如來起大慈愍。於生死中為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譬如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西光影無二。彌陀說法徧光影中。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於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滯方隅勿分彼此。但當正念諦信而已。此二聖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信者萬善之母。疑者眾惡之根。能順其母。能耡其根。障緣眾生。聾可復聞。昧可復覺。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淨土得生淨土。順釋迦之誨。往面彌陀。隨彌陀之願。來助釋迦。在此而徧歷十方。即西而普入諸鏡。自二聖建立以來。如是之人如河沙數。云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已。又令未信無不信者。此智者之所以為悲也。明智大師中立印此論冠以次。公之序。予申廣其說以助其傳。

  淨土十要卷第四

  (報恩三昧院比丘法朗。捐貲刻此淨土十疑論。伏願法界眾生斷疑生信。同登不退之階。慧淨福圓。成就寶王三昧。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五

  述曰。昔雲棲宏祖在日。深慕飛錫法師寶王論及妙叶禪師念佛直指二書。往往博諏未獲遘止。神廟末年古吳萬融老宿某。偶於亂楮中獲一遺編。蓋二書合刻也。磨滅之餘僅存墨影。韓朝集居士正知與靈峰旭老人後先梓而行之。及老人流通淨要時。遂將二書雙珏竝薦。而直指前序略載此緣。且若深惜其未入宏祖之慧照也。今刻十要。奉寶王次十疑之後。其論所云念未來佛即信願二種資糧。故最為得要云。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 飛錫 撰
  客有高信至吾禪居前禮致問曰。成道捷徑。法華三昧不輕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僉為無上深妙禪門。願聞其致。對曰。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問者也。子將涉無生之龍津。欲圖南以鵬舉。吾不敏。嘗試論之。略開二十門以明斯旨。
上卷七門(念未來佛)
  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一)  嬖女羣盜皆不可輕門(二)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三)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四)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五)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六)  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七)

中卷六門(念現在佛)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八)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九)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十)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十一)  夢覺一心以明三昧門(十二)  念三身佛破三種障門(十三)

下卷七門(通念三世無不是佛)
  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十四)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十五)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十六)  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十七)  三業供養真實表敬門(十八)  無相獻華信毀交報門(十九)  萬善同歸皆成三昧門(二十)
  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第一(速成念阿彌陀佛一行三昧)

  心之二也。生於羣妄。羣妄雖虗。惑者猶滯。滯之不釋。聖以之憂。(今夫)玄韻暢而無說(皆不可得是以)法身空而具相(無不是佛)。相之不明說之不圓。(則具相)一味之旨(無說)絕言之路詎可知其所歸歟。夫帝網未張千瓔焉覿(不念過現佛豈知未來佛)。宏綱忽舉萬目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