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10-净土宗

9-中国撰述诸宗著述部净土宗-净土十要-明-成时-第23页

上心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次別處西向如法端坐。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觀道略引要解於下)
  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獨覺菩提名少善根。人天有漏福業名少福德。唯以信願持名。則一一聲悉具多善因福緣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慧)。執持名號(思慧)。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修慧)。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要解云。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利根一日。鈍根七日。中根二三四五六日。而得不亂(此初學要期法。亦是隨樂剋期之法)。又利根七日。鈍根一日。中根六五四三二日。而能不亂(此久學鍊習法。上二種若七日未辦。乃至多七。一一七中咸分利鈍。此長期剋辦之法)。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又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一心是所顯。非所生。蓋不論雜亂垢心。從來是一心。本不可亂。但迷強不顯耳)。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可臻其閾。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餘如要解所明。須悉研之。
  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
二行合跋
余向於觀經妙典蘊四疑焉。機收三輩九品逆惡不遮。而境細觀深唯收勝種。一疑也。經既有先當觀之。觀文解亦判為初入門之要術。而觀道卻在第十有三。二疑也。利人日觀成就。僅齊下品下生。亦是凡夫。諸觀中細境廣高。凡夫如何注想。三疑也。利人已成十二勝想。復令作於雜想。何異壓良為賤。雖為曲解終未恰然。且本觀經文。何又專屬心劣凡夫。四疑也。 堅師初門一出頓釋四疑。而修此初門勝觀決可成就。然後妙典不付空言。如昏夜中落日重出。興成破闇有大功勳。至於彌陀行儀。只就小本具足若觀若行。隨文入觀是真受持。隨觀歸誠是真信受。述而不作厥旨愈彰。末世弘經罕有其匹。因手錄二行為跋其後云。
  戊申夏同邑弟子胡淨睿謹識
淨土十要卷第三
(菩薩戒弟子劉學志捐資合刻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及彌陀經受持行願儀。為薦亡室楊氏.李氏。早生安養。廣度眾生。同登不退)。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四
述曰。列次淨土十要。以教經居初。以行經居次二次三。皆尊經以明道也。若夫作論通經闡揚淨土。則當以天台智者大師十疑論奉為頍弁。厥義有三。一。智者乃釋迦後身人。是大聖故。二。陳隋之世接踵遠祖。時亦在先故。三。此十問答統淨宗一切疑問。振菩提大道之綱。斷疑生信厥功最巨。故雖後世種種異見像季未生其間。破立未能盡應末法邪僻之病。而綱宗所被何疑不遣。故次教行二經。列當論部之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無苦矣。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任意自在。不為業縛矣。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眾生冥然不如。可不哀哉。阿彌陀佛。淨土攝受之主也。釋迦如來。指導淨土之師也。觀音.勢至。助佛揚化者也。是以一代教典處處叮嚀勸往生也。阿彌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濟度為佛事。經云。聞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在其前。是人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又經云。十方眾生聞我名。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祇洹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淨土想。蓋彌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