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然人之一心。不思正則思邪。不思理則思欲。今人念念思憶五欲。不覺其非。反以念佛為非。不亦惑之甚哉。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富貴貧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于人哉。葢以其人前生所為有善惡故。今生受報有禍福。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者。報我前生所為故。生此身也。以其前生所為不能純乎善故。今生亦不得純受其福報。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壽樂者。有榮寵而悴辱者。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纖毫不差。故云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惟種時少。收穫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葢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則淨土之說必可信。何則。二者皆佛言也。佛誠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淨土。故因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或者疑云。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曰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甞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清淨圓滿。自然照見十方世界。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或又疑念往生真言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若無量世界眾生。念此真言。阿彌陀佛豈能一一徧住其頂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豈不自然哉。
  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檯凳。器皿衣服。及細微帶索等物。不問大小色色。認為己物。倉庫既盈。心猶未足。金珠已多。營猶未止。舉眼動步。無非愛着。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僕未歸。已憂其失。種種事務。無非掛懷。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其後二句。續成一偈云。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葢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
  昔佛問阿難云。汝欲見地獄人否。阿難云欲見。佛云。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此地獄人也。葢謂人生善惡。不過身口意三業。若三業俱惡。是為純黑業。所以入地獄。若三業俱善。則為純白業。乃生天堂。若三業中。有一業善。則為雜業。亦不入地獄。故身意雖惡。而口念佛名。亦一業善。遠勝于三業俱惡。況口念佛時。又能心想佛像。則意業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數珠。則身業善。常能善此三業。以修淨土。必上品生。或曰。人誦佛名。連稱不絕。正如呼一人。頻呼不止。其人必怒。則是專誦佛名者。未足為善也。是不然。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多誦佛名。以滌蕩之。猶懼不足。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況佛自開此念誦法門。所以誘掖眾生。善其口業。以漸善其身意者。至矣。其謂專誦佛名。未足為善者。世俗愚昧之說。非諸佛誘掖眾生之言。何足齒焉。
  據佛所言。口業果報多于身意二業。以發意則未必形于外。出口則遂見矣。舉身為惡。猶有時艱阻。不若口之易發也。且如人有一言稱人或勸人。其人終身受賜。有福及子孫者。一言陷人或唆人。其人終身受害。有累及子孫者。口業豈不重哉。
  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謂齋者何哉。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慾。不食五辛。所謂戒者何哉。殺生偷盜邪婬。是謂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謂口四業。貪慾瞋恨邪見。是謂意三業。總為十戒。若修淨土者。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淨土。亦不失中品下生。或下品上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豈可以不戒殺生乎。殺生為五戒之首。亦為十戒之首。亦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殺則為大善。殺則為大惡。故殺生不可不戒也。凡殺生以資口腹。則口腹之欲何厭。放箸之後。滋味已空。而殺業具在。若殺生以待賓。賓則以平日不殺。亦無過責。況其罪己自當之。經云。來而獨自來。去而獨自去。輪迴獨自行。果報獨自受。觀此則豈可為人而殺生也。若殺生以祭先祖。豈無素食清羞。孔子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誦經。仗佛力。以為薦拔。自得超生。故亦不在殺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以修淨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楞伽經云。有無量因緣。不當食肉。眾生肉本非所宜食。以耳聞目見。慣熟不知其非。如能斷去。固為上也。如不能斷。且食三淨肉而減省。所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兩飡皆肉。且一飡以素。人生祿料有數。若此自可延壽。更當為此。眾生念誦資薦。庶可釋冤滅罪。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則至誠為彼念佛。必得超度往生(觀音感應記云。饒州軍典鄭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