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二十一祖婆脩盤頭尊者。以法付摩拏羅。偈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即跏趺而逝(五燈統紀)。
  戊午 己未六年 庚申永寧元年 辛酉建光元年 壬戌延光元年 癸亥 甲子 乙丑四年 丙寅順帝永建元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六年 壬申陽嘉元年 癸酉 甲戌 乙亥四年 丙子永和元年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六年(蜀郡鶴鳴山張道陵。號天師。造符水醮籙之術。著道書二十四卷。陵死。子孫傳之。遂盛于世。道家醮禱。宗此而始) 壬午漢安元年 癸未 甲申建康元 乙酉冲帝永嘉元年 丙戌質帝本初元年
  丁亥威帝建和元年 月支國支婁迦讖至洛譯經。
  戊子二 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至京譯經。
  己丑三年 庚寅和平元年 辛卯元嘉元年 壬辰二年 癸巳永興元年
  甲午二 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華蓋。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彌盛(漢書)○世人以金銀作佛鑄像。自此而始(三寶紀)。
  乙未永壽元年 丙申 丁酉 戊戌延熹元年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九 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以法付鶴勒那。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即示寂。
  丁未永康元。
  戊申靈帝建寧元 己酉
  庚戌三 沙門安世高。自至京譯經。九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五卷。
  辛癸四 沙門安世高至廬山。有[邱-丘+共]亭廟甚靈。會三十餘船。奉牲請福。神輒降語曰。舟有沙門。可與請來。客請高至。神復降語曰。吾昔與子俱出家學道。吾好施而多嗔。今為廟神。而壽盡旦夕。後恐墮地獄。吾有縑千段并雜寶物。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高使出形。神現大蟒。悲淚如雨。高取絹物。辭別而去。高至豫章。為建大安寺(由高而名)。乃江淮寺塔之始也。俄而神即命過報云得生善處。後人於山西澤中。見死蠎。頭尾數里。今潯陽縣有大虵村是也(自鏡錄)。
  壬子熹平元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 天竺沙門竺佛朔。於洛陽。譯般舟三昧道行二經三卷。
  庚申三 遣中大夫。於洛陽佛塔寺中。飯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華然燈(三寶紀)。
  辛酉四 安息優婆塞安玄。同嚴佛調。譯經二部(三寶紀)。
  壬戌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 支讖自至京。譯經六十七卷。
  乙丑
  丙寅三 西域支曜。譯成具等經十二卷。
  丁卯四 沙門康巨譯經一卷。
  戊辰 己巳光熹元年 庚午獻帝初平元年 辛未 壬申 癸酉四年 甲戌興平(元年)
  乙亥二年 牟子避世隱居。銳志佛道。著理惑三十七篇。其文有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脩之。六經不見其辭。子既悅詩書禮樂。奚為復好佛道。彼豈能踰經傳美聖業哉。牟子曰。書不必孔子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子貢曰。夫子何常師之有乎。堯事君疇。舜事務成昭。旦學呂望。丘學老聃。亦俱不見於六經也。四師雖聖。比之於佛。猶鳥獸之於麟鳳也。而堯舜周孔且猶與之。況佛之智見。窮諸法原奧。焉捨而不學乎。六經事義。或有所關。佛不見記。何足怪疑哉。又問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今沙門剃頭異俗。豈合聖人孝子之道也。子曰。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捽頭顛倒。使水從口出。而父命得甦。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脩孝子之常。父命絕於水矣。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而泰伯斷髮文身。孔子稱之至德。未甞毀之也。由是而觀。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視色。可謂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豫讓吞炭漆身。聶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為勇而死義。不聞譏其自毀沒也。沙門除髮進德。比之四人。不已遠乎。又問曰。不孝莫大無後。沙門棄妻子。捐財貨。何違孝之行也。子曰。夫長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狹後。妻子財物。世之餘也。清躬無為。道之妙也。孝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又曰。誦詩書脩禮節。鄉人傳業。名譽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故許由栖巢木。夷齊餓首陽。孔子稱其賢曰。求仁得仁者也。不聞譏其無後無貨也。沙門脩道德。以易遊世之樂。反淑賢。以貸妻子之歡。是不為奇。孰與為奇哉。又問曰。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未聞用夷變夏。吾子學周孔之道。捨而學夷狄之術。不已惑乎。曰。子但見禮制之華。而暗道德之實。窺炬燭之明。未覩天庭之日也。孟軻所云。疾專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禹出西羗而聖哲。由余產狄而羈秦。況傳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觀之。漢地未必為天中也。佛經以十方界。統皆屬佛之化。而其法乃萬法之原。是以吾復尊而學之。何為當捨周孔之道。金玉不相傷。隋璧不相妨。謂人為惑。特自惑乎。問曰。佛道無為淡泊。世人多譏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