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羅。始譯誡律。傳於中國 按三國志。魏明帝本紀。不載 按魏書釋老志。魏明帝。會欲壞宮西佛圖。外國沙門。乃金盤盛水。置於殿前。以佛舍利。投之於水。乃有五色光起。於是帝歎曰。自非靈異。安得爾乎。遂徙於道□。為作周閣百間。佛圖故處。鑿為濛汜池。種芙蓉於中。後有天竺沙門曇柯迦羅。入洛宣譯誡律。中國誡律之始也。

  吳

  吳主權赤烏四年。建塔於佛陀里。又造寺奉僧會居 按三國志吳主孫權傳。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吳赤烏四年。康居國三藏康僧會。至金陵立茆茨。設像行道。國人初見。咸驚異之。有司以聞。權召問之。會進曰。如來大師。化已千年。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為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為誇誕。曰。舍利可得。當為塔之。苟其無驗。國有常刑。會乃以銅瓶置几上。請期七日。無驗。乃展二七日。無驗。權曰。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真慈豈違我哉。更請展期。七日五鼓矣。聞瓶中鏘然有聲。視之乃舍利也。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歎曰。希世之瑞也。會言。舍利威神。無能壞者。權使力士槌之。無損而光自若。權為建塔於佛陀里。又造寺奉會居。賜額曰建初。
  吳主皓□□□年。詔毀佛宇 按三國志吳主孫晧傳。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吳主晧。甞詔毀神祠及佛宇。

  晉

  晉時。洛中佛圖。四十二所。僧人。始服雜色衣 按魏書釋老志。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迹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晉世。洛中佛圖。有四十二所矣。漢世。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色。
  簡文帝咸安元年。以星變。詔僧法曠禳之 按晉書簡文帝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簡文帝為會稽王時。好談名理。支道林許詢諸人。常在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皆厭心。許送一難。眾人皆抃舞。及即帝位。有星變。詔僧法曠。禳之。
  咸安二年。勅長干寺造塔 按晉書簡文帝本紀。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簡文帝咸安二年。勅長干寺造塔。壯麗殊偉。畢工之日。光照簷宇。帝。每讀佛經。以為陶鍊精神。則聖人可至。
  孝武帝太元六年。春正月。帝。始立精舍於殿內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太元六年春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
  恭帝□□□年。造丈六佛像。親於瓦官寺迎之 按晉書恭帝本紀。帝。深信浮屠道。鑄貨千萬。造丈六金像。親於瓦官寺迎之。步從十許里。

  宋

  高祖永初元年。設齋內殿。施僧襯資三萬 按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宋武帝微時。遊京口竹林寺。獨臥講堂。前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以白帝。帝喜曰。上人無妄言。帝為宋公時。以京口故宅。為普照寺。永初元年。設齋內殿。沙門道照陳詞。至百年迅速苦樂俄頃。帝善之。別施襯資三萬。帝。甞手寫戒經。口誦梵本。造靈根法王等四寺。又建東山寺。
  太祖元嘉十二年。詔禁興造寺塔。沙汰沙門。罷道者 按宋書太祖本紀。不載 按天竺諸國傳。佛道自後漢明帝。法始東流。自此以來。其教稍廣。自帝王至於民庶。莫不歸心。經誥充積。訓義深遠。別為一家之學焉。元嘉十二年。丹陽尹蕭摩之奏曰。佛化被於中國。已歷四代。形像塔寺。所在千數。進可以繫心。退足以招勸。而自頃以來。情敬浮末。不以精誠為至。更以奢競為重。舊宇頺弛。曾莫之脩。而各務造新以相姱。尚甲第顯宅。於茲殆盡材竹銅綵。糜損無極。無關神祇。有累人事。建中越制。宜加裁檢。不為之防。流道未息。請自今以後。有欲鑄銅像者。悉詣臺自聞。興造塔寺精舍。皆先詣在所二千石。通辭。郡依事列言。本州須許報。然後就功。其有輙造寺舍者。皆依不承用詔書律。銅宅林苑。悉沒入官。詔可。又沙汰沙門。罷道者數百人。
  世祖孝建□年。周朗奏。請申嚴佛律。不聽 按宋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周朗傳。世祖即位。普責百官讜言。朗上書言。釋氏流教。其來有源。淵檢精測。固非深矣。舒引容潤。既亦廣矣。然習慧者。日替其脩。束誡者。月繁其過。遂至糜散錦帛。侈飾車從。復假粗醫術。托雜卜數。延妹滿室。置酒浹堂。寄夫托妻者。不無殺子。乞兒者繼有。而猶倚靈假像。背親傲君。欺廢疾老。震損宮邑。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內教之所不悔罪。今宜申嚴佛律。裨重國令。其疵惡顯著者。悉皆罷遣。餘則隨其藝行。各為之條。使禪義經誦。人能其一。食不過蔬。衣不出布。若應更度者。則令先習義行。本其神心。必能草腐。人天竦精。以往者。雖侯王家子。亦不宜拘。書奏忤旨。自解去職。
  大明二年。詔沙汰沙門 按宋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天竺傳。世祖大明二年。有曇標道人。與羌人高闍謀反。上因是下詔曰。佛法訛替。沙門混雜。未足扶濟鴻教。而專成逋藪。加姦心頻發。凶狀屢聞。敗亂風俗。神人交怨。可付所在精加沙汰。後有違犯。嚴加誅坐。於是設諸條禁。自非誡行精苦。並使還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