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是謝世。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綴以文字。集載為十二部。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贊明其義。然佛所說。我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義如此。

  秦

  始皇三十年。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始齎梵本經。至咸陽 按史記始皇本紀。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始皇三十年甲申。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齎梵本經至咸陽。有司以聞。帝以其異俗囚之。利防等。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光明照耀。瑞氣盤旋。滿于囹圄。須臾有金神長丈六。持杵揚威。擊碎其獄出之。帝驚悔。即厚禮之而去。

  漢

  武帝元狩二年。始獲佛像 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匈奴傳。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耆山千餘里。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注)師古曰。作金人。以為天神之主而祭之。即今佛像是其遺法 按魏書釋老志。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按昆邪王來降。武希本紀。係元狩二年)。

  後漢

  明帝永平□年。始遣使天竺。得佛經四十二章。始建白馬寺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西域傳天竺國。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羣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 按楚王英傳註。袁宏漢記。浮屠佛也。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羣生也。其教。以脩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靜。其精者。為沙門。沙門。漢言息也。蓋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善惡。皆有報應。故貴行善修道。以鍊精神。以至無生。而得為佛也。佛長丈六尺。黃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方。無所不入。而大濟羣生。初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項有日月光。以問羣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得無是乎。於是遣使天竺。問其道術。而圖其形像焉 按魏書釋老志。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後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臼光。飛行殿庭。乃訪羣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愽士弟子秦景等。使於天竺。寫浮屠遺範。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經緘於蘭臺石室。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關西。摩騰法蘭。咸卒於此寺。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則謂淨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凡為善惡。必有報應。漸積勝業。陶冶麤鄙。經無數形。澡練神明。乃致無生。而得佛道。其間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緣淺以至深。藉微而為著。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慾。習虗靜。而成通照也。故其始脩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殺盜婬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云奉侍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墜鬼畜諸苦。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脩淨行。乞以自給。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總謂之僧。皆胡言也。僧譯為和命眾。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俗人之信憑道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其為沙門者。初修十誡曰沙彌。而終於二百五十則具足。成大僧。婦入道者。曰比丘尼。其誡至於五百。皆以□為本。隨事增數。在於防心攝身正口。心去貪忿癡。身除殺婬盜。口斷妄襍諸非正言。總謂之十善道。能具此。謂之三業清淨。凡人修行粗為極。云可以達惡善報。漸階聖迹。初階聖者。有三種人。其根業太差。謂之三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此三人。惡迹已盡。但脩心盪累。濟物進德。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脩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脩進萬行。拯度億流。彌長遠乃可登佛境矣。
  永平八年。楚王英。奉縑紈贖愆。詔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楚王英傳。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八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國相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因以班示。諸國中傳。

  魏

  明帝□□□年始徙宮西佛圖。作周閣百間。天竺沙門曇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