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人主 按宋書世祖本紀云云 按天竺傳。先是。晉世庾冰。始創議。欲使沙門敬王者。後桓元復述其義。並不果行。大明六年。世祖。使有司奏。曰。臣聞邃宇崇居。非期宏峻。拳跪槃伏。非止敬恭。將以施張四維。締制八寓。故雖儒法枝派。名墨條分。至於崇親嚴上。厥繇靡爽。唯浮屠為教。逷自龍堆。反經提傳。訓遐事遠。練生瑩識。恒俗稱難。定旨緬謝。微言淪隔。拘文蔽道。在末彌扇。遂乃陵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隨方之[貝*少]迹。迷製化之淵義。夫佛法。以謙儉自牧忠虔。為道不輕。比丘遭道人斯拜。目連桑門過長則禮。寧有屈膝四輩。而簡禮二親。稽顙耆臘。而直體萬乘者哉。故成康創議。元興載述。而事屈偏黨。道挫餘分。今鴻源遙洗。羣流仰鏡。九仙[書-曰+貝]寶。百神聳職。而畿輦之內。舍弗臣之氓。陛席之間。延抗禮之客。懼非所以澄一風範。詳示景則者也。臣等參議。以為沙門接見。比當盡虔禮敬之。容依其本俗。則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詔可。前廢帝初復舊。
太宗□□□年。詔諸僧寺。隨宜修復 按宋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天竺傳。世祖寵姬殷貴妃薨。為之立寺。貴妃子子鸞。封新安王。故以新安為寺號。前廢帝。殺子鸞。乃毀廢新安寺。驅斥僧徒。尋又毀中興天寶諸寺。太宗定亂。下令曰。先帝。建中興及新安諸寺。所以長世垂範。弘宣盛化。頃遇昏虐。法像殘毀。師徒奔迸。甚以矜懷。妙訓淵謨。有扶名教。可招集舊僧。普各還本。並使材官。隨宣。修復。
泰始七年。以故第為湘宮寺 按宋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南史虞愿傳。明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剎。各五層。新安太守巢尚之。罷郡還見。帝曰。卿至湘宮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願在側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罪高佛圖。有何功德。帝大怒 按續文獻通考。泰始七年。以故第為湘宮寺。
齊
世祖永明六年。勅沙門法獻元暢。為天下僧主會。又勅。僧於帝前稱名為定式 按南齊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永明六年。帝勅沙門法獻元暢。為天下僧主會。帝前稱名不坐。他日中興寺僧鍾。於帝前稱貧道。乃詔稱名為定式。
永明十年。竟陵王子良。啟進沙門於殿戶前誦經 按南齊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竟陵王子良傳。永明十年。世祖不豫。詔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醫藥。子良。啟進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鉢華。子良。按佛經宣旨。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牀四角永明十一年。詔公私不得出家。及起立塔寺。惟年六十。聽朝賢選序 按南齊書世祖本紀。永明十一年秋七月。上不豫。戊寅大漸。詔曰。我識滅之後靈上。慎勿以牲為祭。惟設餅茶飲干飯酒晡而已。顯陽殿玉像諸佛。及供養貝。如別牒。可盡心禮拜供養之。應有功德。事可專在中。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為精舍。並嚴斷之。惟年六十。必有道心。聽朝賢選序。
高宗口口口年。建皈依寺。造千佛金像 按南齊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齊明帝。甞持六齋修十善。誦法華般若等經。建皈依寺。造千佛金像。
梁
高祖天監四年。作水陸大齋。詔天下寺院。擊鐘以救地獄之苦 按梁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佛祖綱目。初武帝夢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水陸大齋救拔之。帝乃扣沙門。惟誌勸帝。尋經必有因緣。帝乃取佛經。躬自披覽。創造儀文。三年乃成。於夜捧文停燭。白佛曰。若此文理恊聖凡。願拜起時。此燈自明。或儀式未祥。燈暗如故。言訖投地。一禮初起。燈燭盡明。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於鎮江金山。依議修設。誌又甞假帝神力。令見地獄苦相。問何以救之。曰。夙生定業。不可頓滅。惟聞鐘聲。其苦暫息。於是詔天下寺院擊鐘。當舒徐其聲。
大通元年。車駕幸同泰寺。捨身 按梁書高祖本紀。大通元年三月辛未。輿駕幸同泰寺。捨身。甲戌還宮。赦天下。
中大通元年。輿駕幸同泰寺。捨身。公卿以下。以錢奉贖 按梁書高祖本紀。中大通元年。秋九月癸巳。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因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冬十月己酉。輿駕還宮。大赦。改元 按魏書蕭衍傳。衍崇信佛道。於建業起同泰寺。又於故宅。立光宅寺。於鍾山。立大愛敬寺。兼營長干二寺。皆窮工極巧。殫竭財力。百姓苦之。曾設齋會。自以身施同泰寺為奴。其朝臣三表不許。於是內外百官。共斂珍寶而贖之。衍每禮佛。捨其法服。著乾陀袈裟。令其王候子弟。皆受佛誡。有事佛精苦者。輒加以菩薩之號。其臣下奏表上書。亦稱衍為皇帝菩薩。衍自以持戒。乃至祭其祖禰。不設牢牲。時人皆竊云。雖僭司王者。然其宗廟。實不血食矣。衍未敗前。災其同泰寺。衍祖父墓前石麟。一旦亡失。識者。咸知其將滅也。
中大通三年。兩幸同泰寺說經 按梁書高祖本紀。中大通三年。冬十月己酉。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眾。說大般涅槃經義。訖於乙卯十一月。乙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眾。說摩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