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方其垂簾。每有號令。天下人。謂之快活條貫。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詔修嵩高少陵道場 按宋史徽宗本紀。元符三年正月。帝即位 按佛祖統紀。元符三年。詔治泰陵登封令樓昇請。因餘力脩嵩高少林道場。官民同役。一朝而具。名曰面壁蘭若。既而林中產芝草十二本。雨甘露於池上。夜有光屬於天。後山陳無巳為之記。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召僧詣禁中講經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可談。建中靖國元年。召僧詣禁中講經。賜十禪師號。及御製僧惟白續燈錄序。釋徒尤以為盛事。
  崇寧二年。勅天下建崇寧寺。賜諸僧諡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二年九月癸巳。令天下郡。皆建崇寧寺 按佛祖統紀。二年賜終南山唐澄照律師道宣諡法慧大師。天竺山慈雲大師遵式諡法寶大師。南屏梵臻諡寶相大師。孤山智圓諡法海大師。
  崇寧三年。勅迎相國寺佛牙。入內供養。賜諸僧諡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崇寧三年。勅迎相國寺三朝御讚釋迦佛牙。入內供養。隔水晶匣。舍利出如雨點。詔諡白馬寺摩騰三藏啟道圓通法師。竺法蘭開教總持法師。雙林傅大士等空紹覺大士。方山李長者顯教妙嚴長者。
  崇寧五年詔除佛法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崇寧五年十月。徽宗詔曰。有天下者。尊事上帝。敢有弗虔。而釋氏之教。乃以天帝。置於鬼神之列。瀆神逾分。莫此之甚。有司其除削之。又勅。水陸道場內。設三清等位。元豐降詔止絕務在撿舉施行。舊來僧居。多設三教像。遂為院額殿。名釋迦居中。老君居在。孔聖居右。非所以奉天真與儒教之意。可迎其像。歸道觀學舍。以正其名。洛京沙門永道讀詔泣曰。域中孔老。法天制教。故不違天。佛出世法。天人所師。故不違佛。自古明王奉佛。以事上帝者。為知此理也。佛法平等。故其垂教。雖聖凡俱會。而君臣尊卑之分。莫不自殊。祖宗以來。奉法已定。一旦除削。吾恐毀法之禍。兆於此矣。聞者為之憮然。
  大觀三年。禁勳戚指占有額寺院。充墳寺功德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大觀三年勅。勳臣戚里應功德墳寺。自造屋置田。止賜名額。蠲免科敷。從本家請僧住持。不許指占有額寺院。充墳寺功德。許御史臺內侍省彈劾施行。
  大觀四年。春正月辛酉。詔士庶拜僧者。論以大不恭。二月庚午朔。禁然頂煉臂刺血斷指。五月壬寅。停僧牒三年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四年。取驗陳留八關寺佛指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政和四年。方土言陳留八關寺佛指。乃海狗指耳。有詔取驗。火焚鐵捶。十餘日。色不變。勅加禮還之。
  宣和元年。詔毀佛法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元年正月乙卯。詔佛改號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寺為宮。院為觀。尼為女德 按佛祖統紀。元年正月詔曰。自先王之澤竭。而胡教始行於中國。雖其言不同。要其歸與道為一。教雖不可廢。而猶為中國禮義害。故不可不革。其以佛為大覺金仙。服天尊服。菩薩為大士。僧為德士。尼為女德士。服巾冠。執木笏。寺為宮。院為觀。住持為知宮觀事。禁毋得畜銅鈸塔像。初釋氏之廢。外廷莫有承向者。開封尹盛章為奸人激以利害。始為之從。乃以上旨諭蔡京。京曰。國家安平日久。英雄無所用。多隱於此徒。一旦毀其居。而奪之衣食。是將安所歸乎。必大啟怨咨。聚而為變。諸君他日將使誰任其咎。上聞之怒。曰是輩欲懼我耳。京家人勸之曰上怒矣京曰吾以身當之以報佛。會僧徒將投牒於京求辨論。盛章廉得之。捕其首高僧日華嚴明覺二律師。凡七十杖殺之。左街寶覺大師永道上書曰。自古佛法未嘗不與國運同為盛衰。魏太武崔浩滅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興之。周武衛元嵩滅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貶死。隨文帝大興之。唐武宗趙歸真李德裕滅佛法。不一年。歸真誅。德裕竄死。宣宗大興之。我國家太祖太宗。列聖相承。譯經試僧。大興佛法。成憲具在。雖萬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為驚世之舉。陛下不思太武見弑於閹人之手乎。周武為鐵獄之囚乎。唐武受奪壽去位之報乎。此皆前監可觀者。陛下何蹈惡君之禍。而違祖宗之法乎。書奏。上大怒。勅流道州。上以京執不肯行。遂罷輔相之議。專決於左右。盛章逼僧錄洪炳上表奉旨。於是盡改僧為德士。悉從冠服。否則毀之京數懇列於上前曰。天下佛像。非諸僧自為之。皆子為其父臣為其君。以祈福報恩耳。今大毀之。適足以動人心。念非社稷之利也。上意為之少回。
  宣和二年。詔復釋氏名稱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二年。六月丁亥。復寺院額。九月乙巳。復德士為僧 按佛祖統紀。宣和二年八月。下詔曰向緣奸人建議。改釋氏之名稱。深為未允。前旨改德士女德士者。依舊稱為僧尼。九月詔大復天下僧尼。
  宣和七年六月。道州永道得旨放回。勅住昭先禪院。賜名法道。以旌護法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云云。
  宣和八年。勅禁毀辱僧尼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佛祖統紀。宣和八年七月。吳國公主。敬重空門。勅品官庶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