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問。何不下山教化眾生。目視雲漢作麼。師云。三世諸佛。彼我一口吞盡。有何可化)。
  智者大師智顗。字德安。荊州陳氏。眼有重瞳。七歲聞誦法華。便能記憶。十八出家。往大蘇山。謁思大禪師。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便悟法華三昧。思游南岳。顗欲從之。思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便詣金陵瓦官寺。創弘禪法。僕射徐陵。尚書毛喜。明時貴望。並稟禪旨。甞夢登高山見一僧。以手招之。門人曰。天台山也。陳宣帝大建七年九月。領徒至天台山。定光出迎曰。憶昨相招否。師驚異而禮之。光曰。此處金地。吾既有之。佛隴北峯螺溪銀地。宜居行道。師開山創菴。光曰。隨宜安堵。至國清時。三方總一。當有貴人。為立寺矣。陳宣帝以師為國之望。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用供薪水。夏講。空中見寶階三道。數十梵僧乘階下。入堂禮拜。圍遶而去永陽王百智。出撫吳興。請戒習觀。願世世歸依。陳主七使詔師還都。禮迎講法。百僚盡敬。移居光宅。帝幸寺修行大施。請講仁王經。帝殷勤到拜。儲后已下並崇戒範。請為國師。師以施金。買臨海四百餘里。曲為放生池。表聞。帝勑嚴禁。不得採捕。仍為立碑(僧史)。
  高齊六主。二十八年中。翻譯六人。所出經論五十二卷。度僧二百餘萬。寺院四百餘所。
  丁酉 承先元年正月。幼主即位。方八歲。與後主如青州。為周所滅○是歲周既滅齊。據鄴都。集僧道。宣廢教之旨。略曰。世弘三教。其風彌遠。考定至理。多愆陶化。六經儒教。文通治道。於世有宜。故須存立。且真佛無像。遙敬表誠。而崇節塔庿。無能恩惠。既虗糜費。不足以留。凡是經像皆從毀滅。父母恩重。僧道不敬。並宜反服。以崇孝養。朕意如此。卿等若別有理可對。無退有謗言。法師惠遠出對曰。陛下既統臨大域。憲法三教。而明詔曰。真佛無像。誠如綸旨。然耳目蒼生。賴經聞佛。藉像表真。若將廢之。無以興善。帝曰。虗空真佛。咸自有之。何假經像。遠曰。漢明以前。經像未至。何故不知真佛。帝無答。又曰。若不藉經。三皇以前。未有文字。人何不知五常。帝無答。遠又曰。若以泥像無情。事之無益。國家七庿。亦是敬順之道。詎可廢耶。又詔旨。遣僧反服。以崇孝養。孔曰。立身行名。以顯父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帝以遠抗旨。怒見詞色。遠坦然無懼。復曰。陛下縱勢力毀大教。佛言幽冥之報。不揀貴賤。貧道切為陛下惜之。帝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地獄之苦。遠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處有樂。帝理屈。但云僧等且還。乃勑左右引退。不懌而罷。齊境僧尼。並令反服(僧史)。
  戊戌 陳大建十年○周宣政元年五月。大舉兵北伐。六月帝疾。還崩于道。太子即位 周武帝自毀佛法後。癘氣內蒸。惡瘡外發。業相已顯。無悔可消而崩。年三十六(論衡)○戊戌六月宣帝贇即位○衛元嵩毀法之後。身著熱風。痿頓而死。
  己亥 六月。周高帝傳位于太子靜帝。高祖自稱天元皇帝。
  釋僧明。初見岸有異光。尋見澗有大石趺。又遠望高岸。臥石如像。掘之。乃佛相高三丈。純如銕礦。召人舉之。不起。乃誓曰。若佛法重興。願現威靈。像忽輕舉。徑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立。因以奏聞帝為嘉瑞。乃改元為大像焉。自是佛教漸弘。明之力也。尋勑明所住。為大像寺。遇暗。像即放光(僧史)。○大像元年九月。終南紫蓋山沙門法藏。削髮具僧儀入都。有司以聞。帝忻然曰。朕欲興復釋氏。而僧自紫蓋來。召見問曰。朕已處分修陟岵寺。將復釋教。而朝議以為先朝所行未易遽革。師今遠來。何以教朕。藏奏對有理。帝大悅。勅令長髮菩薩衣冠。為陟岵寺主○法師道琳先與周武議論。二十餘日。酬酢七十番。周武不能屈。甞許復教。會其崩弗果。至是道琳伸請尤力。帝從之○十月天元幸道會死。大醮以高祖配醮。初復佛像及天尊像。天元與二像。俱南面坐。大陳雜戲。令長安士民縱觀(北史)。
  庚子 大像二年二月。詔曰。佛法弘大。前古共崇。詎宜隱沉捨而不行。自今應王公下逮黎庶。並悉修事。知朕意焉(北史)○四月復詔曰。教義幽深。神奇弘大。雖廣開化儀。通其修事。而崇奉之徒。勿俱剪髮。宜規菩薩儀範。權服冠纓。所司條為儀注。於是琳等妙撰。舊沙門名德者。百二十人。入陟岵寺。仍舊住持(同上)○五月天元帝殂。帝造像四龕一萬餘軀。寫般若經三千部。六齋八戒。誦念不替(卞正論)。
  靜帝幼冲。楊堅輔政。尋封隨公。大弘佛教○六月釋法藏下山。與隨公對論三寶經宿。即蒙剃髮。賜法服等還山 釋道二教。舊沙門道士精志者。簡令入道○七月召法藏下山。更詳開化。至十五日。令遣藏檢校。度僧百二十人。並賜法服各還所止(並通鑑)。
  法師智炫城都徐氏子。少小出家。入京聽學。擅名京洛。會周武詔對。辯論超群。言音朗潤。後還鄉。大隋開運。蜀長史周宣明。入朝赴考。隋文帝謂曰。炫法師安和耶。宣明莫知所對。文帝曰。一國名僧。卿遂不識。何成檢校。宣明稽首陳謝。及還。先往入寺參禮。師住福勝。後入三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