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而司牧。身長九尺。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放。戡剪多難。復梁舊政。崇重釋氏。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焚蕩幾盡。帝既登極。悉皆修復。翻經講道。不替前朝。越六日出佛牙於杜姆宅。設大會上。出闕前膜拜。次年大會。供僧布施。放生宥罪。弘宣十善。汲引四民。寫經度僧。鑄像造寺。並皆宏麗。為國莊嚴。爰逮群靈。五月幸莊嚴寺。捨身。群臣表請還宮。己卯帝崩(卞正論)。
  周孝愍帝。自丙子十二月。受西魏禪。帝明裕研機。疎通弘達。天縱神武。民歸獄訟。握金鏡以居。尊齊玉衡而建極。大弘像化。廣闢慈門。海內名德。咸慕義歸仁焉。惜乎天不假其壽矣。丁丑九月崩。
  丁丑 九月。世宗孝明帝。毓即位。帝上奉三乘。內親九族。乃至本枝維翰。列辟庶官。五向十行。俱識歸依之道。外觀內覺。同登解脫之門。歲戊寅。為先皇造盧舍那織成像一軀。并二菩薩。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六軀。各二菩薩。及金剛師子等。麗極天成。妙同神製(卞正)。
  己卯 陳高祖將欲修葬。造溫凉車。文帝欲取梁武帝重雲殿中佛帳珠佩。以飾送終。人力既足。忽見雲氣擁結。大雨洪澍。雷震電燁。煙張殿表。火烈雲中。欻見重雲殿影金銀二像。八部神王。及帳座一時騰舉。烟火挾之。忽然遠逝。觀者傾國。晴後覆看。故所唯礎存焉。是日人見殿像乘空飛於海上(感通錄)。
  庚辰 周高祖武帝邕即位。為文皇帝。造釋迦像一丈六尺。并菩薩聖僧。金剛師子。周迴寶塔二百二十軀。仍於京下。造寧國會昌永寧三寺。以追冥福焉(卞正)齊文宣帝。暇日甞對稠禪師曰。朕欲覩佛之靈異。稠曰。非沙門之所宜。帝強之。稠乃投袈裟于地。帝使十人舉之不動。稠命沙彌取之。無難焉。因爾篤信。勞賜優渥。帝每年元日。問稠師一歲吉凶。至天保十年。師云今年不好。帝不悅。復問何如師云。貧道亦不久。是夏師示寂。至冬帝崩(本傳)。
  辛巳 周武帝保定元年。涼州御谷山上。年雷雨震岩。挺出石像。高丈八尺。無首。至周初。州城東澗有光發。視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計四十年。靈像方足。是年立為瑞像寺。建德將廢教。像首自落。帝令安之。次早如故。遂有廢教滅國之讖。周雖滅法。不及此像。靈異非一(感通)。
  壬午 齊世祖武成帝。篤敬佛乘。創營寺塔。脫珍御服。並人檀財。轉大品經。月盈數遍。層臺別觀。皆建伽藍。壁玉珠璣。咸充供具。築壇於內。請上法師。授歸戒法師。髮于地。合踐升座。受畢。令八座重臣及后妃戚屬。皆受歸戒。剏報德寺。移上法師主之○上法師者。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軌人。威能肅物。雖當大統位國師。而衣布褐。未甞乘肩輿。世益以此重之。故魏齊之世。歷為統都。僧尼將二百萬。而上綱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行釋典。上統擔荷緝諧。內外闡揚。黑白成允(僧史)。
  己丑 周天和四年。武帝。三月召名儒僧道百官於正殿。帝昇御座。親量三教優劣。至四月初。勑廣召僧俗。令極言陳理。又勑大夫甄鸞。詳佛道二教定其先後淺深。鸞上笑道論三卷(出大藏)。五月又集群臣。詳鸞之論。九月法師道安慨之。乃作二教論十二篇。以救形之教。教稱為外。濟神之教。教稱為內。若論內外。則該彼華夷。若局命此方。則可云儒釋。以儒道九流。同屬儒宗為外教。以釋之窮理盡性為內教。詳闡正義。奏之于朝(全文出大藏)。帝為張賓搆譖。意在排斥佛教。及覽安論。其議遂寢○道安法師。風韵踈通。雅調翔簡。仁被朝貴。儒宰知名。善流天下。草偃從之。武帝禮敬。勑住大中興寺(僧史)。
  庚寅 周武帝製二教鐘銘。有云。五月丙寅。造鐘一口。弘宣兩教。同歸一族。九宮九地。遙徹洞玄。三千大千。遠聞邊際。延法侶而瓊樓應供。侯仙冠而金闕降真云(弘明集)○是年陳宣帝重為太妃建靈剎一十五丈。下安佛爪長二寸闊一寸。藏諸寶篋或光五色焰起一尋。神變不窮。覩者生信(陳史)。
  辛卯 陳天建三年。宣帝詔國內。初受戒者。未滿五夏。皆參律部。可於都邑大寺。廣置聽場。仍賜瑗律師總知監檢。明示科舉。有司給衣俸。又勑瑗為國大僧正。
  壬辰 周建德元年。釋僧勐。以邪正相參。乃著難道論十八章。以三科釋之。賢聖既序。凡位皎然。其序略云。勐以老子與尹喜化胡出家。又稱鬼谷先生撰。啇山四皓注。乃無識異道所作也。然教有內外。用生疑似。人有聖賢。多述本迹。故班固漢書。品人九等。以孔丘之徒。為上上類。例皆是聖。以李老之儔。為中上類。例皆是賢。何晏王弼云。老子未及於聖。魏文帝勑云。老聃賢人。未宜先孔子。此聖賢天分。優劣自顯。今依內經外典。區別真假。使一覽便見也(僧史)。
  甲午 陳天建六年○後梁天保十三年○齊武平五年○周建德三年。此夷佛滅僧之第二武也。
  是年五月。周武帝邕。惑於道士張賓等妖言惡黑衣之讖。乃欲遍廢釋教。因大集百僚。命沙門道士。辨其優劣。且云。長留短廢。道士張賓。預令其徒飾詭辭。以挫釋子。冀其義負而擠之。於是華野高僧。方岳道士。千里之外。有大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