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師玄解潛達。以手指空云。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知此身。得似此否。祖云。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如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已。心意朗然。
  祖問無相宗云。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眾有波羅提者。答云。我明無相。心不現故。祖云。汝心不現。當何明之。云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祖云。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云。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祖云。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云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祖云。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祖辯析。即悟本心。
  祖問定慧宗云。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彼眾有婆蘭陀。答云。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云。既非一二。何名定慧。云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非二。祖云。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云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祖云。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已。心疑頓釋。
  祖問戒行宗云。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彼眾有賢者。答云。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名為戒行。祖云。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云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祖云。俱是俱非。何名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伏。
  祖問無得宗云。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彼眾有寶靜者。答云。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祖云。既得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云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祖云。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所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祖問寂靜宗云。何名寂靜。於諸法中。誰靜誰寂。彼有導者。答云。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祖云。本心不動。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云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祖云。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導者聞祖指誨。豁然開悟。
  既而六眾咸歸。化被南天。度無量眾。
  於是祖念緣熟。行化時至。俗姪異見王。具大舟。實以眾寶。送至海壖。祖汎重溟三周寒暑。達于南海。抵廣州。實梁普通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也。刺史蕭昂延接。具表奏武帝。帝遣使詔。十月一日到金陵。帝問。朕自即位而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祖云。並無功德。帝云。何得無功德。祖云。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云。如何是真功德。祖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
  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云。廓然無聖。帝云。對朕者誰。祖云。不識。帝不領旨。
  祖於是月十九日。潛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二日。屆于洛陽。當後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嵩山少林。終日面壁而坐。人謂之壁觀婆羅門。
  有僧神光者。來參禮。莫聞誨勵。光自惟曰。古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初九日夜。天大雪。光立庭下。遲明雪積過膝。師憫而問之曰。汝立雪中。當何所求。光垂淚云。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云。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能行難行。能忍難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繼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語。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云。諸佛求道。為法忘軀。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遂與易名。曰慧可。仍與說法。告之曰。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乃可入道。慧可種種說心說性。曾未契理。
  忽一日契悟。走告祖云。我已息諸緣耳。祖云。莫成斷滅否。可云不斷滅。祖云。以何為驗。可云。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祖云。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
  祖有安心法門云。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癡人。凡有施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已故。所以不知苦樂。由亡己故。得至虗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諸法既空。阿誰修道。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