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者裏入。”
清忽大悟。
大士側坐
《双林傳》云:善惠大士受武帝請,於重雲殿講《三惠般若》。王公貴人或見大士坐不正,問曰:“何不正坐?”答曰:“正人無正性,側人無側心。”
道者橫行
(德山遠法嗣 《會元》十五)
廬山開先善暹禪師,臨江軍人也。操行清苦,徧游師席,以明悟為志。
參德山,見山上堂顧視大眾,曰:“師子嚬呻,象王回顧。”
師忽有省,入室陳所解。
山曰:“子作麼生會?”
師回顧曰:“後園驢喫草。”
山然之。
後至雪豆,豆與語,喜其超邁。目曰:“海上橫行暹道者。”遂命分座,四方英衲敬異之。
智岩懸囊
(牛頭融法嗣 《會元》二)
牛頭山智岩禪師者,曲河人也,姓華氏。弱冠智勇過人,身長七尺六寸。隋大業中為郎將,常以弓挂漉,瀘水囊隨行,所至汲用。累從大將往討,頻立戰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
惠忠掛鐺
(牛頭智威嗣《會元》二)惠忠禪師
平生一衲一鐺,常有供僧糓兩廩,三虎為之守。靈異甚夥,度人亦甚眾。
佛日豆爆
(雲居膺法嗣 《傳燈》二十)
佛日禪師參夾山。山問:“什麼處來?”
師曰:“雲居來。”
山曰:“即今在什麼處?”
師云:“在夾山頂上。”
山曰:“老僧行年在坎,五鬼臨身。”
師上階禮拜。
山問:“闍梨與什麼人同行?”
師云:“木上坐。”
山曰:“何不來相看?”
師云:“和尚看他有分。”
山曰:“在什麼處?”
師云:“在堂中。”
山相共下堂,師乃取拄杖擲山前,曰:“莫從天台得來否?”
師云:“非五岳之所生。”
山曰莫:“從須彌山得來否?”
師云:“月宮亦不逢。”
山曰:“恁麼即從人得也。”
師曰:“自己尚是冤家,從人得堪作什麼!”
山曰:“冷灰裏有一粒豆爆。”
喚維那來,明窓下安排著。
典座蟲生
(《傳燈》十五)
石霜諸禪師初造大溈,願藉名役,作勤勞杵臼間甚久。
祐見之簸處,曰:“檀信物不可拋撒。”
曰:“不敢。”
祐俯拾得一粒,曰:“此非拋撒者耶?”
師擬對之,祐曰:“勿輕此一粒,百千粒從此粒生。”
曰:“即如是,此粒從何生乎?”
祐為大笑。
明日陞座曰:“大眾,米裡有蟲!”
惠可了了
(《傳燈》三)
初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為惠可說法,祇教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師種種說心性,理道未契,祖祇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
師云:“我已息諸緣。”
祖曰:“莫不成斷滅去否?”
師云:“不成斷滅。”
祖云:“何以驗之去不斷滅?”
師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
祖云:“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
瑞岩惺惺
台州瑞岩彥禪師
一生常坐,喚:“主人公”,復自應諾。乃云:“惺惺著!向後莫被人欺瞞。”
後有僧到玄沙舉似,沙云:“一等是精靈,也甚奇怪。”沙復云:“何不且在彼中?”
僧云:“已遷化了。”
沙云:“而今喚應否?”
僧無對。
沙云:“蒼天!蒼天!”
慈道罐破
文悅盆傾
(大愚守芝嗣《僧寶傳》下)
雲峯文悅禪師坐後架,架下東破桶盆自架而墮。忽開悟,頓見芝從前用處。走搭伽梨上寢堂,芝迎笑云:“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詞,而去。服勤八年。
官人千眾
惠安單丁
清凉十願
(華嚴第四之祖)
《和補》曰:
清凉國師澄觀,字大休,會稽人,姓夏侯氏。即以十事自勵曰:休不損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脇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義之綵,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鉢之側。云云……
見《六學僧傳》。
達磨四行
(《傳燈》三十)
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之行。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