虗。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諗於言下大悟。
  丙子十二年。
  法師澄觀應詔入京。
  詔河東節度使禮部尚書李詵。迎法師澄觀入京。觀至。詔同罽賓國三藏般若。同譯華嚴。後分梵冊。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即差僧寂光依僧欲云。皇帝國事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淨。觀承睿旨。翻宣既就。進之。詔令開示華嚴宗旨。帝大悅。賜紫方袍。號教授和尚。相國齊抗。鄭餘慶。高郢。請撰華嚴綱要。相國李吉甫。侍郎歸登。駙馬杜琮。請述正要。又為南康王韋臯。相因武元衡。著法界觀玄鏡。僕射高崇文請著鏡燈說文。司徒嚴綬。司空鄭元。刺史陸長源。請撰三聖圓融觀。節度使薛華。觀察使孟簡。中書錢徽。拾遺白居易。給事杜羔等。請製七處九會華嚴界圖。心鏡說文。又與僧錄靈邃等。製華嚴圓覺。四分中觀等經律論關脉。三十餘部。
  丁丑十三年。
  戊寅十四年。
  己卯十五年。
  庚辰十六年。
  辛巳十七年。
  藥山祖登山長嘯。
  祖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嘯一聲。應澧陽東九十里許。刺史李翱嚮祖風。屢請不赴。乃躬謁祖。祖不顧。翱性褊急。乃曰。見面不如聞名。拂袖便出。祖曰。太守何得貴耳賤目。翱回拱謝。問曰。如何是道。祖以手指上下曰。會麼。曰不會。祖曰。雲在青天水在瓶。翱欣然作禮。述偈曰。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嘯一聲。翱又問。如何是戒定慧。祖曰。這裏無此閑家具。翱罔測。祖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裏行。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翱作復性書。約三千言(翱韓愈門人)。
  律師南嶽雲峯法證寂。
  壬午十八年。
  癸未十九年。
  甲申二十年。
  順宗(名誦在位一年)。
  順宗乙酉永貞元年。
  憲宗(名純在位十五年)。
  憲宗丙戌元和元年。
  丁亥二年。
  禪師靈祐往溈山。
  司馬頭陀自湖南來百丈。白祖曰。潭州大溈。山水奇絕。可成一大道場。聚千五百眾。乞和尚分一枝佛法。王化此山。祖令集眾曰。若能對眾。一語。出格者。即令溈山闡化。即指淨瓶問曰。不得喚作淨瓶。喚作什麼。華林覺為第一座。曰不可喚作木[木*突]也。祖不肯。祐時充典座。出眾踢倒淨瓶。祖笑曰。第一座輸却山子也。遂遣祐往。是山峭絕。敻無人烟。祐牽蘿而登。拾橡為食。與猿猱為伍。山下居民。稍稍知之。
  祥符蔭曰。此選擇住持之始也。當時溈山一荒絕無人之境。而祖必珍重對眾擇遣。豈非人傑地靈。而地以人重耶。祐單丁食栗。不五年。於蛇虎叢中成象龍法席。迄今大溈。名垂霄壤。可謂不負祖之慎畀矣。
  禪師大鑑下第三世荊州天皇道悟寂。
  悟婺州東陽張氏子。神儀挺異。幼而生知。年十四。懇求出家。父母不許。遂減食飲。父母不得已許之。及出家。精修梵行。風雨昏夜。宴坐邱塚。離諸怖畏。謁徑山國一。受心法。服勤五載。復謁馬祖。重印前解。依止二夏。後謁石頭問曰。離却定慧。以何法示人。頭曰。我這裏無奴婢。離個甚麼。曰如何明得。頭曰。汝還撮得虗空麼。曰恁麼則不從今日去也。頭曰。未審汝蚤晚從那邊來。曰道悟不是那邊人。頭曰。我蚤知汝來處也。曰師何以贓誣於人。頭曰。汝身見在。曰雖然如是。畢竟如何示於後人。頭曰。汝道誰是後人。從此頓悟。罄殫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後居天皇。客無貴賤。皆坐而揖。江陵尹右僕射裴公。稽首問法。接之無加禮。裴愈歸向。元和丁亥四月示疾。命弟子先期告終。至晦日。大眾問疾。悟驀召典座。座近前。悟曰。會麼。曰不會。悟拈枕子拋於地上。即便告寂。壽六十。臘三十五。
  戌子三年。
  禪師大鑑下第三世荊州天王寺道悟寂。
  悟渚宮崔氏子。漢子玉之裔。十五出家。二十三受戒。三十謁石頭。頻沐指示而不契。次謁忠國師。三十四與國師侍者應直南還。謁馬祖。祖曰。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悟於言下大悟。祖囑曰。汝若住持。莫離舊處。悟蒙旨已。便返荊門。去郭不遠。結草為廬。節使來訪。不為加禮。使怒。擒悟擲江中。及歸。見徧衙火發。且聞空中天王神嗔責聲。遂哀悔設拜。烟燄頓息。宛然如初。乃躬往江邊迎悟。見悟在水。都不濕衣。益自敬重。於府西造天王寺供之。龍潭信問。從上相承底事如何。悟曰。不是明汝來處不得。信曰。這個眼目。幾人具得。悟曰。淺草易為長蘆。僧問。如何是玄妙之說。悟曰。莫道我解佛法好。曰爭奈學人疑滯何。悟曰。何不問老僧。曰即今問了也。悟曰。去不是汝存泊處。悟常云。快活快活。及臨終時。呌苦苦。又云。閻羅王來取我也。院主問曰。和尚當時被節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如今何得恁麼地。悟舉枕子云。汝道當時是。如今是。院無對。便入滅。時十月十三日。年八十二。坐六十二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