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五位君臣盡從這裏去。其言曰。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石頭路滑。豈虗語哉。

  青原第三世祖

  諱惟儼。絳州韓氏子。首造石頭。令往江西馬大師處。言下契悟。歸嗣石頭。
  辛未七年。
  青原下第三世藥山祖嗣石頭宗統(四十四年) 發明(馬祖石頭之後。應書道悟祖分嗣宗統。以雲門法眼兩宗所自來也。因有闕疑。以俟後補)。
  壬申八年。
  祖立禪林清規。
  祖以禪宗傳持大法。化儀未備。乃博約折中。設立制範。首立方丈。以尊主法。不立佛殿。唯樹法堂。以親承法印。當代為尊也。來參學眾。盡列僧堂。朝夕參請。以道為務。主法者稱和尚。上堂陞座說法。大眾雁立側聆。示依法而住也。齋粥隨宜。二時均徧。行務普請。上下均力。示同眾無私也。立兩序。分列東西。助揚法化也。立列職。各司其事。專領庶務也。有過舉罰。公擯出院。示清眾無染也。其諸軌度。高簡詳序。號曰百丈清規。天下禪林。遵而行之。
  祥符蔭曰。今日之清規。非祖當日所立之清規也。祖尊主法。尚不立佛殿。何得有如今之繁文等事。一增改於宋僧贊甯。再修飾於元僧德煇。而從上之宗風法式。掃土盡矣。靈隱禮和尚甞切歎。欲釐正之。南嶽儲和尚欲成宗門典禮一書。以告方來。俱有志未就。後有志於敦祖復古者。其幸加之意焉。
  禪師希運來參。
  運幼於閩縣黃檗山出家。身長七尺。額有圓珠。後遊天台。路逢一僧。與之談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頗有異相。乃偕行。屬溪水瀑漲。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運同渡。運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躡波。若履平地。回顧曰。渡來渡來。運曰。咄。這自了漢。吾蚤知揑怪。當斫汝脛。其僧歎曰。真大乘法器。吾所不及。言訖不見。至洛京行乞。吟添鉢聲。有一嫗出扉間曰。太無厭生。運曰。汝猶未施。責我無厭何耶。嫗笑而掩扉。運異之。進與語。多所發藥。須臾辭去。嫗告曰。可往南昌見馬大師。至南昌。馬祖已示滅。遂往石門謁塔。時祖結廬於塔旁。乃往參祖。祖問。巍巍堂堂。從何方來。曰巍巍堂堂。從巔南來。祖曰。巍巍堂堂。當為何事。曰巍巍堂堂。不為別事。祖深器之。曰某甲特來禮拜。福緣淺薄。不及一見。未審平日有何言句。願聞開示。祖遂舉再參馬祖因緣。運聞之。不覺吐舌。祖曰。子已後莫承嗣馬大師麼。曰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他日已後喪我兒孫。祖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今甚有超師之見。運便禮拜。一日運問從上宗乘如何指示。祖良久。運曰。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祖曰。將謂汝是個人。乃起入方丈。運隨後入曰。某甲特來。祖曰。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禪師曇晟參。
  經二十年因緣不契。後造藥山。
  禪師雙峯支下第七世徑山國一大覺國師道欽寂。
  欽鶴林素嗣。崔趙公問。弟子出家得否。欽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崔有省。十二月寂。壽七十九。臘五十。塔於龍興禪院。刺史王顏撰碑。
  癸酉九年。
  禪師靈祐參。
  祐長溪趙氏子。年十五剃染受具。究大小乘教。甞遊方至國清寺。與寒山拾得往松門夾道。寒作虎吼三聲。祐無對。寒曰。自從靈山一別。迄至於今。還相記麼。祐又無對。拾拈杖曰。老兄喚這箇作什麼。祐又無對。寒曰。休休。不用問他。自從別後。已三生作國王來。總忘却也。是年祐年二十三。遊江西參祖。祖一見許之入室。遂居參學之首。一日侍立次。祖問誰。對曰靈祐。祖曰。汝撥爐中有火否。祐撥之曰。無火。祖躬起深撥得少火。舉示曰。汝道無。這箇聻。祐自是發悟。禮謝陳其所解。祖曰。此乃暫時岐路耳。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虗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原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禪師普願至池陽。
  願新鄭王氏子。受業於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戒於嵩山暠律師。歷遊講席。教海淹通。後入大寂之室。頓然忘筌。得遊戲三昧。掛錫池陽南泉。堙谷刊木。以搆禪棲。簑笠飯牛。躬耕足食。不下南泉山三十餘年。諸方目為郢匠。
  從諗至南泉。
  諗曹州郝鄉郝氏子。童稚披剃。未納戒。便隨本師行脚。抵池陽參普願。本師先入事了。諗方入事。願在方丈內外。見諗來參。便問。近離甚處。諗曰。近離瑞像。願曰。還見立瑞像麼。諗曰。不見立瑞像。只見臥如來。願乃起坐曰。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諗曰。有主沙彌。願曰。那箇是你主。諗近前躬身曰。孟春猶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願乃喚維那曰。此沙彌別處安排。本師先歸。諗遂留參。一日問願如何是道。願曰。平常心是道。諗曰。還可趣向也無。願曰。擬向即乖。諗曰。不擬爭知是道。願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