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山欽。問西來宗旨。受華嚴圓教於京師詵禪師。大歷三年。代宗詔入內。與大辯正三藏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臺大華嚴寺。覃思華嚴。以五地聖人。棲身佛境。心體真如。猶於後得智。起世俗心。學世間解。繇是博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華夏訓詁。竺經梵字。及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書。靡不該洽。是年下筆著疏。先求瑞應。一夕夢金容當陽山峙。光相顒顒。因以手捧咽面門。既覺而喜。以謂獲光明徧照之徵。自是落筆無停思。乃以信解行證。分華嚴為四科。理無不包。觀每慨舊既未盡經旨。唯賢首國師。頗涉淵源。遂宗承之。製疏凡歷四年。而文成。
  甲子興元元年。
  詔諡二祖曰大祖禪師。
  乙丑貞元元年。
  居士龐蘊來參(薀全家入道。可謂解脫塵勞者。故書)。
  蘊字道玄。衡陽人。世業儒。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初謁石頭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後與丹霞為友。一日石頭問曰。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麼生。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呈偈曰。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拾。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邱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頭然之。曰子以緇耶。素耶。士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後以舟盡載珍槖數萬。沉之湘流。舉室修行。有女曰靈照。常鬻竹漉籬以供朝夕。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頭。共說無生話。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
  祖登建昌石門山。
  春正月。祖遊石門山。見林壑平坦。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於來月歸茲地矣。歸遂示疾。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
  第八世江西洪州開元大寂祖示寂塔曰大莊嚴。
  二月一日寂。祖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得法者八十四人。其參承機緣。各見別傳。茲不具書。丹陽公包佶為碑紀述。權德輿銘塔。
  安隱忍曰。大師應般若多羅之讖。為震旦第一法王。觀其施設。如石季倫讌客。雖厨廁卑穢之地。羅列雜寶。客隨手而得之。往往揖婢為夫人。錯愕遷避。自謂入崇之室。及其登廣筵。罰巨觥。照以明月之珠。使綠珠歌於前。十丈珊瑚。一擊粉碎。又不覺爽然自失。此大智之得於扭鼻。而失於最後之一喝。臨濟所謂吹毛用了急須磨是也。夫虎豹之威信乎其猛矣。或不免於戈戟吞舟之魚。信乎其大矣。或難逃於巨浸。騏驥之駒。瞬目而馳千里。人得而縻之。以其跡在耳。惟龍則不然。大而溟渤。小而杯盎間。莫不卷舒自得。排山嶽。興雲雨。過而不留。變化而莫窮。得此道者。謂之龍奮迅三昧。馬大師其是乎。變三十四祖之法式。融其弊。掃其轍。若疾雷之破山。使心性。解路之偷心。聞之立死。如金翅鳥王。直取龍吞。然後翱翔九天。不住虗空。不離於空。不為空性之所留住。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不特龍變而已。後來臨濟雲門溈仰法眼。各建寶幢。不過一為拈出。豈於三日耳聾外。別有宗旨哉。然則今之不透重關。認悟中迷為實法者。與客之登廁得寶時節等耳。
  沙門金陵惠炬集寶林傳。
  先是崔宼難作。付法藏傳。失於次序。多見差謬。炬乃往曹溪寶林。同西竺勝持三藏。重共參校祖偈。并唐初以來。傳法宗師。機緣行世。曰寶林傳。

  宗統編年卷之十一
  宗統編年卷之十二
  第九世祖

  諱懷海。福州長樂王氏子。參馬祖嗣法。住百丈。
  德宗己巳貞元五年。
  第九世百丈祖嗣宗統(二十六年)。
  庚午六年。
  禪師智常開法歸宗。
  常嗣馬祖。住盧山歸宗。江州刺史李渤問常曰。教中謂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談否。常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曰是。常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渤俛首而已。異日渤又問。一大藏教。明得箇甚麼邊事。常舉拳示之曰。還會麼。曰不會。曰這箇措大拳頭也不識。
  青原下第二世石頭無際祖示寂塔曰見相。
  祖著參同契曰。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醎醋。然依一一法。依根葉分布。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覩。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萬物自有功。當言及用處。事存函葢合。理應箭鋒拄。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虗度。十二月二十五日示寂。壽九十一。
  祥符蔭曰。南嶽青原。分江西石頭兩宗。石頭參同契。全提明暗回互。事理相涉之旨。寶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