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曇一。晉陵義宣。俱以高雅見稱。寂年方三十五。右金吾衛兵曹參軍獨孤及撰碑。塔於虎林東峯。
  代宗(名立在位十七年)。
  代宗癸卯廣德元年。
  詔諡初祖菩提達摩曰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甲辰二年。
  石頭祖移庵梁端。
  祖一日見負米登山者愍之。明日即移庵下梁端。
  乙巳永泰元年。
  詔奉六祖大師衣鉢歸曹溪。
  五月五日。帝夢六祖大師請衣鉢。七日遣鎮問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勅刺史楊瑊曰。朕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
  丙午大歷元年。
  洪州連帥路嗣恭請祖開元寺開堂。
  四方學者雲集座下。僧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祖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祖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祖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洪州廉使參。
  問。弟子喫酒肉即是。不喫即是。祖曰。若喫是中丞祿。不喫是中丞福。廉使禮謝。
  丁未二年。
  詔諡四祖曰大醫禪師塔號慈雲。
  戊申三年。
  詔禪師徑山道欽問法要賜號國一。
  二月詔曰。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德性氷霜。淨行林野。朕虗心瞻企。渴仰懸懸。有感必通。國亦大慶。願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不違願力。應物見形。今遣內侍黃鳳宣旨。特到詔迎。速副朕心。勅令本州供送。凡到州縣。開淨院安置。官吏不許謁見。疲師心力。弟子不算多少。聽其隨侍。帝見鄭重。咨問法要。供奉勤至。司徒楊綰。一見歎禮。退而告人曰。此實方外之高士也。難得而名焉。詔號國一禪師。
  詔諡五祖曰大滿禪師塔號法雨。
  己酉四年。
  禪師懷海住洪州大雄山。
  巖巒峻極。故號百丈。祖寄三甕醬去。海集眾上堂開書了。拈拄杖指甕曰。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眾無語。海打破歸方丈。
  安隱忍曰。馬祖以三甕醬寄百丈。可疑也。百丈上堂一時打破。又可疑也。不善疑而求善悟。譬若首燕而之越也。
  國師雙峯下六世惠忠寂。
  忠嗣牛頭威。平生一衲。食唯一鐺。虎為巡守。鵲為移巢。寂之夕有瑞雲凝覆。天樂聞空。
  祥符蔭曰。雙峯融未聞道前。百鳥銜花。諸天送供。及見四祖後。日負米供眾。故其支下。多有德化感異。然斷際祖。謂其未知有向上關棙子。非貶剝諸方語也。具向上全提眼目者。自知之。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律師會稽開元寺曇一寂。
  一禪律之外。囊括百氏。與張說宋璟蘇瓌陸象先賀知章等善。著四分律疏十卷。天寶十四載。浙江潮激錢塘。一率律學千人念摩訶般若。莊嚴伍胥。以祈潮退。夢一神人衣冠甚偉。稽首謝曰。蒙垂法施。即改波流。未逾旬時。漲沙五十里。大歷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寂。壽八十。臘六十一。制服執紼者。江淮之南。河洛之表。殆人人雪涕。各各增悲焉。會稽徐浩撰碑。紀其德。
  壬子七年。
  癸丑八年。
  甲寅九年。
  三藏法師京兆大興善寺大辯廣智不空金剛寂。
  不空北天竺人。行五部灌頂法。神應不測。玄宗。肅宗。皆師重之。代宗恩渥彌厚。寂聞。輟朝三日。勅開府李元琮知護喪事。火浴得舍利一百八十粒。
  乙卯十年。
  禪師大鑑支下南陽大證國師慧忠寂。
  忠將涅槃辭帝。帝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就師請取塔樣。忠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忠曰。有弟子應真。却知此事。可詔問之。十二月十九日右脇而逝。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曰不會。真以偈進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丙辰十一年。
  丁巳十二年。
  戊午十三年。
  己未十四年。
  德宗(名適在位二十六年)。
  德宗庚申建中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法師台宗第六世國清湛然寂。
  然荊溪戚氏子。智者五世孫。左溪朗公嗣。著法華釋籤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十妙不二門等。盛行於世。學士梁肅撰傳。稱其為法門命世云。
  癸亥四年。
  法師澄觀註華嚴疏。
  觀字大休。會稽夏侯氏子。生於開元戊寅。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口四十齒。目光夜發。晝乃不眴。天寶七載出家。肅宗二年丁酉受具。奉詔入內。勅譯華嚴。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勵曰。體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脇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儀之綵。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鉢之側。從牛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