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80-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宗统编年-清-纪荫-第74页

帝見鄭重。咨問法要。供奉勤至。司徒楊綰。一見歎禮。退而告人曰。此實方外之高士也。難得而名焉。詔號國一禪師。
  詔諡五祖曰大滿禪師塔號法雨。
  己酉四年。
  禪師懷海住洪州大雄山。
  巖巒峻極。故號百丈。祖寄三甕醬去。海集眾上堂開書了。拈拄杖指甕曰。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眾無語。海打破歸方丈。
  安隱忍曰。馬祖以三甕醬寄百丈。可疑也。百丈上堂一時打破。又可疑也。不善疑而求善悟。譬若首燕而之越也。
  國師雙峯下六世惠忠寂。
  忠嗣牛頭威。平生一衲。食唯一鐺。虎為巡守。鵲為移巢。寂之夕有瑞雲凝覆。天樂聞空。
  祥符蔭曰。雙峯融未聞道前。百鳥銜花。諸天送供。及見四祖後。日負米供眾。故其支下。多有德化感異。然斷際祖。謂其未知有向上關棙子。非貶剝諸方語也。具向上全提眼目者。自知之。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律師會稽開元寺曇一寂。
  一禪律之外。囊括百氏。與張說宋璟蘇瓌陸象先賀知章等善。著四分律疏十卷。天寶十四載。浙江潮激錢塘。一率律學千人念摩訶般若。莊嚴伍胥。以祈潮退。夢一神人衣冠甚偉。稽首謝曰。蒙垂法施。即改波流。未逾旬時。漲沙五十里。大歷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寂。壽八十。臘六十一。制服執紼者。江淮之南。河洛之表。殆人人雪涕。各各增悲焉。會稽徐浩撰碑。紀其德。
  壬子七年。
  癸丑八年。
  甲寅九年。
  三藏法師京兆大興善寺大辯廣智不空金剛寂。
  不空北天竺人。行五部灌頂法。神應不測。玄宗。肅宗。皆師重之。代宗恩渥彌厚。寂聞。輟朝三日。勅開府李元琮知護喪事。火浴得舍利一百八十粒。
  乙卯十年。
  禪師大鑑支下南陽大證國師慧忠寂。
  忠將涅槃辭帝。帝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就師請取塔樣。忠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忠曰。有弟子應真。却知此事。可詔問之。十二月十九日右脇而逝。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曰不會。真以偈進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丙辰十一年。
  丁巳十二年。
  戊午十三年。
  己未十四年。
  德宗(名適在位二十六年)。
  德宗庚申建中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法師台宗第六世國清湛然寂。
  然荊溪戚氏子。智者五世孫。左溪朗公嗣。著法華釋籤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十妙不二門等。盛行於世。學士梁肅撰傳。稱其為法門命世云。
  癸亥四年。
  法師澄觀註華嚴疏。
  觀字大休。會稽夏侯氏子。生於開元戊寅。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口四十齒。目光夜發。晝乃不眴。天寶七載出家。肅宗二年丁酉受具。奉詔入內。勅譯華嚴。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勵曰。體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脇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儀之綵。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鉢之側。從牛頭忠。徑山欽。問西來宗旨。受華嚴圓教於京師詵禪師。大歷三年。代宗詔入內。與大辯正三藏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臺大華嚴寺。覃思華嚴。以五地聖人。棲身佛境。心體真如。猶於後得智。起世俗心。學世間解。繇是博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華夏訓詁。竺經梵字。及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書。靡不該洽。是年下筆著疏。先求瑞應。一夕夢金容當陽山峙。光相顒顒。因以手捧咽面門。既覺而喜。以謂獲光明徧照之徵。自是落筆無停思。乃以信解行證。分華嚴為四科。理無不包。觀每慨舊既未盡經旨。唯賢首國師。頗涉淵源。遂宗承之。製疏凡歷四年。而文成。
  甲子興元元年。
  詔諡二祖曰大祖禪師。
  乙丑貞元元年。
  居士龐蘊來參(薀全家入道。可謂解脫塵勞者。故書)。
  蘊字道玄。衡陽人。世業儒。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初謁石頭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後與丹霞為友。一日石頭問曰。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麼生。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呈偈曰。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拾。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邱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頭然之。曰子以緇耶。素耶。士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後以舟盡載珍槖數萬。沉之湘流。舉室修行。有女曰靈照。常鬻竹漉籬以供朝夕。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頭。共說無生話。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