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有二輪文。幼歲於本邑羅漢寺出家。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嗣南嶽。開法江西。
  乙酉四載。
  第八世江西馬祖嗣宗統(四十四年)。
  南康郡守裴公入龔公山問道。
  裴公躬勤諮稟。祖直示心源。每至海霞斂空。山月凝照。心與境寂。道隨悟深。
  詔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本淨禪師論道。
  淨絳州張氏子。受記曹溪。住司空山。中使楊光庭採藥入山。見淨。還奏闕庭。詔至內道場。正月十五日。詔與兩街禪學。共揚佛法。
  丙戌五載。
  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祠部給牒始此。然限僧制眾。非知佛法者也。故書之以著作俑之非)。
  丁亥六載。
  戊子七載。
  己丑八載。
  懷海參為侍者。
  海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參祖命侍左右。
  庚寅九載。
  禪師惟儼從石頭來。
  儼十七出家。納戒衡嶽。博通經論。嚴持戒律。一日歎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淨。誰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耶。首造石頭之室。便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甞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慈悲指示。頭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子作麼生。儼罔措。頭曰。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儼稟命。恭來禮祖。仍伸前問。祖曰。我有時教伊揚肩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子作麼生。儼於言下契悟。便禮拜。祖曰。子見甚麼道理。儼曰。某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護持。
  辛卯十載。
  佛滅後一千七百年。
  壬辰十一載。
  雙峯第四世禪師潤州鶴林徑山玄素寂。
  侍者懷海悟道。
  海侍祖經三載。一日侍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海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海曰。飛過去也。祖遂把海鼻扭。海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海於言下省悟。却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耶。曰無曰。哭作甚麼。海曰。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海曰。汝問取和尚去。同事問祖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祖曰。是伊會也。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海乃呵呵大笑。次日祖陞座。眾纔集。海出卷却席。祖便下座。
  癸巳十二載。
  甲午十三載。
  祖令惟儼返石頭。
  儼侍奉三年。祖一日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儼曰。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祖曰。子之所得。可謂恊於心體。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儼乃辭祖返石頭。一日在石上座次。石頭問曰。汝在這裏作麼。曰一物不為。頭曰。恁麼則閑坐也。曰若閑坐。即為也。頭曰。汝道不為。不為個甚麼。曰千聖亦不識。頭以偈讚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祇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石頭垂語曰。言語動用。沒交涉。儼曰。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頭曰。我這裏針劄不入。儼曰。我這裏如石上栽花。頭然之。
  祥符蔭曰。石頭指令往江西。馬祖示令返石頭。古人心眼洞明。何甞分河飲水哉。又曰。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可見擔荷此事。不在門庭施設也明矣。
  法師台宗第五世左溪玄朗寂。
  朗嗣東陽威。宴坐左溪三十年。精約自持。弟子湛然等。數十人傳其教。
  乙未十四載(范陽安祿山舉兵反)。
  丙申(天寶十五至德元)載。
  肅宗(名亨在位五年改元者四)。
  肅宗丁酉二載。
  禪師懷海再參付法。
  海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牀角拂子。海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海取拂子竪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海掛拂子於舊處。祖振威一喝。海直得三日耳聾。遂付正法。
  戊戌乾元元年復以載為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上元元年。
  勅使至曹溪請六祖衣鉢歸內供養詔塔主令韜赴闕以疾辭。
  禪師大鑑支下洛京荷澤寺真宗大師神會寂。
  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至曹溪禮祖。祖一日告眾曰。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後只成得個知解宗徒。後於洛陽闡明祖化。大為王臣敬信。五月十二日寂。塔於洛陽寶應寺。勅諡真宗大師。
  辛丑二年。
  禪師大鑑支下司空山大曉本淨寂。
  詔禪師南陽慧忠至待以師禮。
  忠諸暨冉氏子。得法曹溪。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餘年不下山。道行聞於朝。勅中使孫朝進賷詔徵赴京。居千福寺。待以師禮。
  壬寅寶應元年。
  律師餘杭宜豐寺靈一寂。
  一精持戒律。品行清高。禪誦之餘。詩歌不輟。與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景陵陸鴻漸。為塵外之友。同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