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見供 大內。凡二千六百八十年)。
  祥符蔭曰。此像教之緣起也。及今二千餘年。而眾生覩相莊嚴。利益無邊。不可思議。謂非佛之無緣慈攝。悲願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證得己躬無為真佛。清淨三昧。方信佛身充滿。普見不動。而眾生與佛。不作兩橛。不隔纖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還摩竭國。為弗沙王等說法。
  壬辰十三年。
  佛為彌勒說修行本起經。
  癸巳十四年。
  佛歸王宮為父王說法王大信證令宮人受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淨飯王思一相見。遣梵志優陀耶。往迎還宮。優陀禮佛。具白王意。見佛威德。為天龍四眾所尊。遂求出家。聞法便證羅漢。佛告優陀。佛本出家。誓得成道。還度父母。今已道成。必當還國。但於國人。有所感動。方堪信化。汝今已得神足。可先歸見神變。却後七日。佛當還宮。優陀受勅。從空而還。往到本國。見種種神變。王及臣民。莫不驚喜。知佛當來。即勅國中。嚴潔道塗。盛陳儀仗。如轉輪王。千乘萬騎。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衣持鉢。發來王城。釋梵四天。聞佛遠國。皆來侍送。四天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邱眾。皆隨佛後。八部天龍。香華幢旛。布滿空際。諸天伎樂。節奏熈和。佛適進路。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久涸溪澗。自湧甘泉。王遙見佛。於大眾中。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嚴身。晃如金山。悲喜禮佛。共相慰問。大臣百官。皆稽首禮。擁迎入城。足蹈門閾。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國中人民。所有疾苦。一切皆息。婦女珠環。相橖作聲。地中寶藏自然發見。懷異心者。皆共和同。懷姙母人。身心安樂。產端正子。百鳥異獸。相和欣鳴。蒙其光潤。皆脫業障。地獄休息。餓鬼飽滿。一切眾生。皆沾利益。佛入王宮。為父說法。王得證道。耶輸瞿彞。禮佛受戒。羅雲(佛之子也)稽首禮佛。奉佛印環。佛語父王。及諸臣曰。此吾之子。緣吾化生。無復懷疑也。宮人大小。咸受戒法。及八關齋。
  明教嵩曰。聖人之道。以善為用。聖人之善。以孝為端。為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為道而不在其用。無道也。用所以驗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驗道而不見其道之溥。能為道乎。是故聖人之為道也。無所不善。聖人之為善也。未始遺親。親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聖人。為能重其大本。報其大恩。故方其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諭其母氏。應命還其故國。為父說法。而其國皆化。聖人可謂與人道而大順也。養不足以報父母。以德報之。德不足以達父母。以道達之。嗚呼。可謂至矣。
  靈巖儲刻孝經序或曰。孝經為儒家開宗明義之書。沙門釋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韋陀典。何取於越俎為也。弗也。世出世間。舍孝無從矣。我沙門嘗遭滅物絕倫之謗。葢沙門或舍來耜。或舍舟車負販。兒童時或一字不到眼。或長而茫失。即天資近古。懵無證據。其舍丹鉛服三事衲者。始不過舉鄒魯之聖經。為富貴之先導。經云。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又云。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不體聖心。則章句而已矣。我沙門半月半月。誦梵網心地品。一則曰慈悲心。孝順心。二則曰孝順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順。則非正語正見。自非正語正見。安能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弘儲明年甲辰六十。較古人十年。而孔子七十二制孝經。告備於天。假我數年。庶幾言立。則弘儲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貴子從佛出家。
  佛從弟阿難白佛。願垂剃度。佛令著袈裟衣。成僧寶已。次第禮諸沙門。至優波離。心自念言。是我家僕不能為禮。佛告之曰。學道唯論前後。不問尊卑。佛法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汙淨。宜棄自大。折驕慢幢。阿難受誨。心淨如空。稽首作禮。天地大震。眾會同歎。善哉善哉。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國。
  佛為摩竭提國瓶沙王說法。王以竹園精舍供佛。
  佛勅竹林住持舍利弗統之靈山住持大迦葉統之。
  佛勅目連取羅雲出家(即羅睺羅。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復還王城。
  為釋種說法。八萬四千人。皆證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還王宮省父病四天王等赴喪。
  淨飯王臥病。思見佛及羅雲等。佛在靈鷲山。天耳遙聞。知父命將終。告勅阿難羅雲等。父王淨飯。今得重病。應往覲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王蒙光觸。如栴檀風。吹悅身心。患苦頓息。知佛當來。見斯光瑞。王見佛來。敬意踴躍。不覺起坐。佛告父王。莫復愁悒。父王道德純備。無有缺減。命雖欲終。當生淨域。時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著王心上。王合掌。心禮於佛。便爾命終。諸釋眾臣。以眾香汁。沐浴王身。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