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他。
  禪師清了至丹霞契悟。
  了左綿雍氏子。襁褓入寺。見佛喜動眉睫。咸異之。年十八得度。出蜀至漢沔。叩丹霞之室。祖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了擬對。祖曰你閙在。且去。一日登鉢盂峯。豁然契悟。徑歸侍立。祖掌之曰。將謂你知有。了欣然拜之。
  丹霞祖住大洪禪師正覺為第一座。
  覺隰州李氏子。幼有道韻。出家具戒。謁香山成。一見器重。聞僧誦蓮經。瞥然有省。令造丹霞。祖問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覺曰。井底蝦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簾。祖曰。未在更道。覺擬議。祖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覺言下釋然。祖住大洪。覺掌牋記。遂命首眾。
  己亥宣和元年。
  詔改僧為德士佛稱大覺金仙法師道永抗疏不聽。
  發明(書詔。見詔之謬妄也。永不書貶。不予其貶也)。
  禪師住常德府文殊院心道聞詔上堂曰。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邱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焦葉巾。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羣仙聚會。共酌迷仙酒。同唱步虗詞。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不死藥。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棊布軒前。妙著出神機之外。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祇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迴一幻身。
  祖奉詔移蔣山禪師法泰居第一座景元祖覺等來參學者無地以容。
  禪師清了抵長蘆繼其席。
  了遊五臺。之京師。浮汴直抵長蘆謁祖照。一語投契。命為侍者。踰年分座。未幾稱疾退閑。命了繼席。學者如歸。
  曹洞第九世鄧州丹霞祖示寂。
  五位敘曰。黑白未分。難為彼此。玄黃之後。方見自他。於是借黑權正。假白示偏。正不坐正。夜半虗明。偏不坐偏。天曉陰晦。全體即用。枯木花開。全用即真。芳叢不豓。摧殘兼帶。及盡玄微。玉鳳金鸞。分疎不下。是故威音那畔。休話如何。曲為今時。由人施設。塔全身於大洪之南。
  存考 丹霞法嗣九人。
  (長蘆清了 天童正覺 大洪慶預 治平湡 武當佛巖 大乘昇 隨州修山 太陽滿 歸宗明共九人四人有錄行世)。
  存考(近有洞上知識新出祖燈大統。查有鹿門覺親見芙蓉楷機緣。遂削去丹霞而下至長翁淨五世。以鹿門覺直接芙蓉。此葢誤以淨因覺為鹿門覺。又誤以鹿門藏衣之故。而遂謂鹿門覺為親見芙蓉也。淨因覺出青州王氏。幼以儒業受知司馬溫公。從芙蓉遊。嗣其法。祟甯初。詔住東京淨因。實在芙蓉之先。鹿門覺參天童淨。青州辨參鹿門覺。皆機語歷歷載在燈錄。豈可臆改。况丹霞長蘆天童雪竇。以及長翁淨。五世相承。井然可按。其間相去五十三年。豈可截鶴續鳧。因一時一語之差互而削去。作史者所以貴闕疑。而世次有無。甯得混同筆削之例也)。

  曹洞第十世祖

  諱清了嗣法丹霞。
  庚子二年。
  曹洞第十世長蘆祖嗣宗統(三十四年)。
  詔復德士為僧。
  詔僧復披剃。祖在蔣山陞座曰。先佛有頂[寧*頁]一機。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祖師有末後一句。吞栗棘蓬。透金剛圈。可以敵聖驚羣。可以轉凡成聖云云。
  文殊心道禪師上堂曰。不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內閑思想。大底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讖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較量年代。正在於茲。魔得其便。惑亂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文。鐃鈸停音。鉢盂添足。多般矯詐。欺罔聖君。賴我皇帝陛下。聖德聖明。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頒行天下。仍許僧尼重新披削。實謂寒灰再燄。枯木重榮。不離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鳴法鼓。再整頺綱。迷仙酒變為甘露瓊漿。步虗詞翻作還鄉曲子。放下銀木簡。拈起尼師壇。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審。祇改舊時相。不改舊時人。敢問大眾。舊時人是一個是兩個。良久曰。秋風也解嫌狼籍。吹盡當年道教灰。
  禪師正覺至長蘆居第一座。
  祖初住長蘆。時覺在圓通。祖遣僧邀至。大眾鳴鐘出迎。見其衣舄穿弊。且易之。祖俾侍者易以新履。覺却曰。吾為鞋來耶。眾聞心服。懇求說法。居第一座。
  禪師懷深應詔住相國慧林院。
  深壽春夏氏。嗣長蘆信。
  禪師惟照詔補圓通。
  照幼超邁。一日授書。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遽曰。凡聖本一體。以習故差別。我知之矣。即趨成都剃染。師清泰令聽起信。輒歸臥。泰詰之曰。既稱正信大乘。豈言說所能了。乃謁芙蓉祖於大洪。一夜坐閣道。適風雪震薄。聞警盜者傳呼過之。有省。大觀中。芙蓉嬰難。照自三吳欲趨沂水。僕夫迷道。因舉杖擊之。忽大悟。歎曰。是地非鰲山也耶。至沂。祖望而喜曰。紹隆吾宗。必子數輩矣。因留躬耕湖上累年。出住招提。遷甘露三祖。是年詔補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