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見者流涕。祖氣色閑暇。至緇州僦屋而居。學者益親。
  祥符蔭曰。宋時奉勑開堂。賜衣錫號。雖屬朝廷崇法旌善之意。然沙門釋子。離世間相。以道為尊。若染世榮。何名出世。芙蓉祖躬矯其獘。足為法門一振清風。但大道無方。初非一定。隨機接引。亦在乎人。人境兩忘。則又無可不可。拘拘執礙。反致自成過咎。毫釐之間。不可不辨也。
  宗杲遊歷諸方。
  杲生宣州奚氏。年十三。方從學鄒魯。未半月棄去。出家已。如有宗門中事。遍閱諸家語。尤喜雲門睦州。嘗疑五家宗派。元初只是一個達摩。因什有許多門庭。然性俊逸不羈。父母勉令參學。歷明教太陽。見元首座洞山微和尚。盡得洞上宗旨。又至真如喆座下。入慶藏主賢蓬頭之室。往黃龍東林。俱不合。復謁心印珣。珣秀鐵面高第。與語大奇之。欲留會下。而杲不樂。因指令參寶峯準。至寶峯。機辯縱橫。而準無可意。嘗曰。汝做得座主奴。又一日語曰。杲上座。我這裏禪。你一一理會得。教你說亦說得。只有一件事未在。你還知麼。杲曰。未審是什麼事。準曰。你只欠[囗@力]地一下。如何敵得生死。杲曰。正是某疑處(杲職書記。一日準見其指甲長。顧之曰。書記。東司頭籌子。想不是汝洗的。杲遂求作圊頭九月。後對眾曰。我指甲稍長一菽許。湛堂先師。便向十指爪上出見)。
  雲巖新移黃龍。
  新自積翠領雲巖建經藏。太史黃庭堅作記。有以其親墓記鑱於碑陰者。新恚罵曰。陵侮不避禍若是。語未卒。電雷擊碑。析而中分之。遷黃龍。學者雲委。
  戊子二年。
  祖結庵於芙蓉湖。
  祖在緇州。詔放自便。庵於芙蓉湖中。不下山。不赴齋。不發化主。將本庵莊課一歲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隨人添減。新到相見。茶湯而已。
  禪師道甯住潭州開福。
  甯歙溪汪氏子。參五祖頓徹法源。潭帥席震請住開福。衲子景從。
  己丑三年。
  禪師德洪復僧服。
  洪遊京師。丞相張商英特奏復僧服。改今名。太尉郭天民奏賜椹服。號寶覺圜明。自稱寂音尊者。
  禪師圓照下東京法雲大通善本寂。
  本凡三住大剎。玉立孤峻。儼臨清眾。如萬山環天柱。讓其高寒。王公貴人填門問道。寶坊地湧。塗金縷碧。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嘗示眾曰。上士聽法以神。中士聽法以心。下士聽法以耳。且道更有一人來。將什麼聽。乃卓拄杖曰。高也著。低也著。落落圓音徧寥廓。十方內外更無他。不用無繩而自縛。晚請於朝。歸老西湖龍山。杜門却掃。士大夫想其高風。願見而不可得。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寂。本臨眾三十年未嘗笑。或問之。本曰。不莊嚴無以蒞眾。所至見畫佛菩薩行立之像。不敢坐。伊蒲塞饌以魚胾名者。皆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類如此。平居作止。直視不瞬。及其陞堂說法。則左右顧如象王旋回。學者多因之悟入。時以名與圓照同。呼為小本。
  庚寅四年。
  黃龍慧南詔諡普覺大師。
  辛卯政和元年。
  禪師慧懃應詔住東都智海。
  禪師德洪配海外。
  時張商英罷政事。坐交張郭。又左司陳瑩中撰尊堯錄。當軸者嫉之。謂洪頗助其筆削。十月。褫僧伽黎。配海外。
  壬辰二年。
  祖住夾山禪師安民為第一座。
  禪師紹隆來參領悟。
  隆和之含山人。九歲辭親。居佛慧院。踰六年得度受具。又五年。謁長蘆信。略沾法味。有傳祖語至者。隆讀之歎曰。想酢生液。雖未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聆謦缼耳。遂由寶峯依湛堂。客黃龍。叩死心。來謁祖。一日入室。祖問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舉拳曰。還見麼。隆曰。見。祖曰。頭上安頭。隆聞脫然契證。祖叱曰。見個甚麼。隆曰。竹密不妨流水過。祖肯之。俾掌藏教。有問祖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為哉。祖曰。瞌睡虎耳。
  癸巳三年。
  禪師德洪赦歸。
  春。赦歸。冬。復證獄於并州。
  禪師開福道甯寂。
  甲午四年。
  祖徙道林樞密郭子常奏賜紫衣師號。
  禪師德洪歸湘西明白庵。
  洪得還筠州。往來九峯洞山。野服蕭散。以詩文自娛。將自西安入衡湘。依法屬以老。復為狂道士執以為張懷素黨。下南昌獄。治百餘日非是。葢謬以張天覺為張懷素也。會赦免。歸湘西之南臺。治所居。榜曰明白庵。自為之銘。有曰。一庵收身。以時臥起。語默不昧。絲毫弗差。蒙雜而著。隨孚於嘉。於是著疏經論。發揮秘奧。解易。作僧寶傳三十卷。林間錄二卷。高僧傳十二卷。智證傳十卷。志林十卷。冷齋夜話十卷。天廚禁臠一卷。石門文字禪三十卷。語錄偈頌一編。法華合論七卷。楞嚴尊頂義十卷。圓覺皆證義二卷。金剛法源論一卷。起信論解義二卷。並行於世。
  闡提居士許顗智證傳後序曰。昔人有言。切忌說破。而此書挑刮示人。無復遺意。吁。可怪也。罷參禪伯以此書為文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