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釋道之事。並皆刪去。
  祥符蔭曰。修之刪去釋氏。力為排詆。乃其維持名教之苦心。但未知佛法耳。晚年致仕居洛中。聞禪師修顒德業。一日延顒遽問曰。浮圖之教何為者。顒乃欵論。指揮微妙。修竦然曰。吾初不知佛書。其妙至此。易簀時。召子弟切誡之曰。吾生平以文章名當世。力詆浮圖。今此衰殘。忽聞奧義。方將研究。命也奈何。汝等勉旃。無蹈後悔。修乃捐酒肉。撤聲色。灰心默坐。令老兵近寺借華嚴。讀至八卷。安坐而薨。是修之桑榆晚照。未甞不歸命覺天也。今士大夫家。未知修晚詣之所造。而徒效其前途之所為。於佛法無纖毫之損。而自己失邱山之益。亦何樂而為此哉。
  禪師義青至浮山。
  青青社李氏子。七齡穎異。試經得度。習百法論。未幾入洛聽華嚴。五年。忽猛省曰。法離文字。甯可講乎。即棄去遊方。至於浮山。時圓鑑遠居會聖嚴。夢得俊鷹畜之。既覺而青屆旦至。遠以為吉。禮延之。令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因緣。
  庚子五年。
  禪師谷隱下潤州金山達觀曇頴寂。
  頴首謁太陽。次參谷隱聰。太尉李端愿延居園齋。時夏竦王曙歐陽修與愿兄端慤等。咸扣玄關。聰錄其語曰。登門集。晚住金山。嘉祐四年除夕。遣侍馳書別揚州刁景純學士曰。明旦當行。不暇相見。厚自愛。景純開書大驚曰當奈何。復書決別而已。中夜候吏報揚州持書船將及岸。頴欣然令撾鼓陞座。敘出世本懷。謝禆贊叢林者。勸修勿怠。下座讀刁書畢。大眾擁步上方丈。跏趺。揮令各遠立。良久而化。
  圓通訥舉書記了元住承天。
  元二歲能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誦詩三千首。閭里咸稱神童。剃染受具。遊廬山謁開先暹。大稱賞之。又謁圓通訥。訥驚其翰墨曰。骨格已似雪竇。後來之俊也。遂命掌記。會承天虗席。訥以元當其選。郡守見而少之。訥曰。元齒少而德壯。雖萬耆衲不可折也。於是元住承天。
  辛丑六年。
  禪師義青於浮山悟道。
  青在浮山經三載。遠一日問曰。汝記得話頭麼。試舉看。青擬對。遠掩其口。青了然開悟。遂禮拜。遠曰。汝妙悟玄機耶。青曰。設有也須吐却。時資侍者在旁曰。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顧曰。合取狗口。若更叨叨。我即便歐。
  禪師契嵩詣闕上書進傳法正宗記。
  十二月六日。杭州靈隱永安蘭若傳法賜紫禪師契嵩詣闕上書。進傳法正宗記十二卷。祖圖一面。輔教編三冊。內翰王素為之表聞。嵩字仲靈。號潛子。藤州鐔津李氏子。受記於洞山聰。居杭之西湖三十年。閉關不妄交。夜則頂戴觀音像。誦其號必滿數萬聲乃寢。自是世間章句。不學而能。
  壬寅七年。
  勅收傳法正宗記輔教編編入大藏。
  書留政府七十一日。時韓公琦覽之。以示歐陽修。修方以文章自任。見其文謂琦曰。不意僧中有此郎耶。當一識之。與語終日。大悅。上讀至為道不為名。為法不為身之句。嘉歎久之。三月十七日有旨。宣傳法院。收入大藏。勅賜嵩師號明教大師。辭讓不允。
  癸卯八年。
  禪師義青於浮山續嗣曹洞宗統。
  青領悟後。復經三載。遠時出洞下宗旨示之。青悉妙契。遂付以太陽衣履曰。代吾續洞上宗風。善自護持。無留此間。令見圓通秀。

  曹洞第七世祖

  諱義青。青社李氏子。從浮山圓鑑悟旨。嗣續太陽正脉。初住海會。次遷投子。
  曹洞第七世投子祖嗣宗統(一十九年)。
  祥符蔭曰。興滅繼絕。大道為公。古今盛德事也。青祖時方閱藏於廬山。至熙甯六年。方住龍舒海會。實繼白雲端祖之席。又八年移投子。茲即嗣統者。以洞上正脉既已有在。不可久曠也。
  禪師天衣下天鉢重元寂。
  元參天衣懷悟旨。懷甞目之曰。此吾家千里駒也。潞公文彥博出鎮魏府。請住天鉢寺。示眾曰。時當缺減。人壽少有登六七十。汝輩入我法中。整頓手脚未穩。須臾衰病老死至。前去幾何。尚復悠悠。何不初中後夜純靜去。一日別博曰。入滅去。博親往臨視。執上所賜白琉璃瓶祝曰。佛法果靈。願舍利填吾瓶。果如所願。博自是竭誠內典。精修淨業。
  英宗(名曙在位四年)。
  英宗甲辰治平元年。
  禪師翠巖下南嶽雲峯文悅寂。
  悅短小粹美。有精識。年十九。策杖遊江淮。至筠州大愚。見屋老僧殘。荒涼如傳舍。悅無留意。將行而雨。雨止。芝陞座曰。大家相聚喫莖虀。喚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下座。無他語。悅大駭。夜造丈室。芝曰。來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後生趂有色力。何不為眾乞食。我忍饑不暇。暇為汝說法乎。悅不違。即請行。及還。移住西山翠巖。悅又往依之。夜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汝不念乍住屋壁疎漏。又寒雪。我日夜望汝來。為眾營炭。我忍寒不能。能為汝說法乎。悅又不敢違。入城化炭還。時維那缺。悅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爛却。堂司一職。今以煩汝。悅不得語而出。明日鳴犍椎堅請。悅有難色。拜起欲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