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四明金氏子。父母艱嗣。禱於佛。夢僧携童子授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出家具戒。學於寶雲通。傳天台教旨。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詔立譯經傳法院於東京如唐故事。
沙門贊甯奉勅修撰高僧傳。
靈隱禮曰。臣僧之稱。始於贊甯。清規一書。多受更竄。自後臣僧之稱。遵行勿失。雖英邁俊傑如妙喜。亦無能挽回風運。其氣象亦止似與兩宋名臣碩儒相頡頏。欲如南陽忠。國一欽。懶殘黃檗一輩尊宿。確乎以師道自守。相去遠矣。信乎唐宋一代人文。逈不相及。雖出世大士。亦不能不受域也。與時偕行。又何疑乎。
祥符蔭曰。雲門大師遺表有云。伏念臣跡本寒微。生從草莽之語。是稱臣不始於贊甯也。但更竄大智清規。為蔑裂從上法式耳。然雲門法中特起之王。南漢乃偏霸之主。似不應稱臣。存之以稽疑云。
癸未八年。
禪師善昭來參於祖言下大悟。
昭器識沉邃。少緣飾。有大智。歷參諸方知識七十一員。皆妙得其機用。最後至首山。一日祖陞座。昭出問曰。百丈捲席。意旨如何。祖曰。龍袖拂開全體見。昭曰。師意如何。祖曰。象王行處絕狐踪。昭於言下大悟。拜起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服勤久之。遂付正法。
甲申雍熈元年。
乙酉二年。
祖住寶安山廣教禪院。
入院上堂。有僧問曹溪一句。天下人聞。廣教一句。什麼人聞。祖曰。不出三門外。僧曰。為什麼不出三門外。祖曰。舉似天下人。
元璉來參領悟。
璉參舉。一日問學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曰家家門前火把子。璉當下大悟。曰某甲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曰汝會處作麼生。與我說來看。璉曰。祇是地上水碙砂也。曰汝會也。璉便禮拜。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杭州五雲山華嚴志逢寂。
逢得法於韶國師。一日宴坐。有神人跪膝於前。逢問。汝其誰乎。曰護戒神也。師有一小過。凡折鉢水。每傾棄之。非所宜也。逢自此洗鉢水盡飲之。(凡遇退飲食。及涕唾便利等。並宜鳴指默念呪。發施心。而傾捨之)大將凌超於五雲山創院奉供。逢每出。携大扇。乞錢買肉飼虎。虎每迎之。載以還山。
丙戌三年。
歸省參祖領悟言下。
省參祖。祖一日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即觸。不喚作竹篦即背。喚作甚麼。省掣得擲地上曰。是甚麼。祖曰瞎。省於言下大悟。
丁亥四年。
楚圓生於全州李氏。
禪師雲門下益州香林澄遠寂。
遠綿竹上官氏。依雲門十八年為侍者。門不許學者記持語言。遠以紙為衣。凡有言句。皆密書之。初住西川迎祥寺。復住青城香林。大振雲門法道。將寂。辭知府宋璫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這僧風狂。八十歲行脚去那裏。宋曰。大善知識。去住自由。歸謂眾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訖而逝。
法師中興天台教觀螺溪羲寂寂(初荊溪五傳至清竦。竦傳羲寂。志因。自後分為兩宗。寂傳羲通。通傳知禮。遵式。志因傳晤恩。恩傳洪敏。源清。清傳智圓。慶昭。昭傳繼齊咸潤。各師其說。知禮闢為山外宗云)。
戊子端拱元年。
詔撰三教聖賢事跡。
贊甯撰集宋高僧傳成。
傳凡三十卷。分為十科。一譯經。二義解。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雜科。本傳五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表上。詔褒答之。賜絹三千疋。令編入大藏。
祥符蔭曰。甯既未達禪宗。文筆亦復冗雜。詮次闒茸。備覽而已。
性宗法師寶雲義通寂。
通受學螺溪。住寶雲。精研教觀。茶毗得舍利五色。建塔。
沙門遵式苦學感疾入台疾愈 發明(書之以為力行延壽者勸)。
式四明人。母夢吞明珠而生。受學於寶雲通。苦學感疾幾殆。乃入天台自誓曰。若教興在我。則疾有瘳。否則畢命。持呪滿七七日。聞空中聲曰。十方諸佛。增汝福壽。是夕見巨人持金剛杵擬其口。觀音大士垂手於其口。引出數蟲。復注甘露。疾頓愈。
己丑二年。
祖住寶應。
祖徇眾請入寶應禪院。(為南院第三世)三處法席。海眾雲臻。
智嵩來參有省。
嵩參祖。問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祖曰。梵王城畔。汝水東流。嵩有省。
庚寅淳化元年。
禪師雲門下洞山宗慧寂。
僧問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七月。無疾跏趺而化。
禪師鏡清下衢州烏巨山開明儀宴寂。
宴禪定深入。太宗加禮詔延。不赴。錢忠懿王錫號開明。壽一百十五。闍維白光燭天。舍利五色。
僧師善昭遨遊湘沔。
長沙守張茂宗。以四名剎請擇居。昭一笑而去。襄陽守劉昌言。恨見之晚。時洞山谷急諸名剎皆虗席。前後八請。堅臥不答。
禪師雲門下洞山守初寂。
初嗣雲門。住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