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此中正自儱侗不少。一喝分賓主是也。全在照用一時行。眼目定動。即沒交涉。師子象王。半身全體。豈容擬議於其間哉。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杭州報恩永安寂。
  安韶國師嗣。住報恩。告眾問答。跏趺而逝。茶毗。舌根不壞。柔軟如紅蓮花。
  乙亥八年。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永明智覺延壽寂。
  壽乘願為震旦法施主。居永明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五百人。入天台山度戒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諸生類。六時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無替。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受師印記者三十六人。其國王投師敘門弟子之禮。是年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塔全身於大慈山。壽以賢首慈恩天台三宗。互相氷炭。不達大全。館其徒之精法義者。於兩閣。博閱羣籍。更相質難。壽以心宗之衡準平之。又集大乘經論六十部。西天此土聖賢之言三百家。證成惟心之旨。為書一百卷。目曰宗鏡錄。吳越王錢俶序而行之。
  祥符蔭曰。沙門行道。須是福慧二嚴。若永明壽。方無愧忝。真震旦法檀。大乘龍象也。
  丙子九年(十二月太平興國元年)。
  太宗(名匡義太祖之弟在位二十二年)。
  太宗丁丑太平興國二年。
  禪師雲門下第二世韶州雙峯竟欽寂。
  欽雲門嗣。住雙峯。三月謂門人曰。吾不久去矣。可砌個卵塔。五月二十三日工畢。欽曰。後日子時行矣。及期。適雲門爽溫門舜諸老夜話。侍者報三更。欽索香焚之。合掌而化。
  禪師清溪下廬山圓通道濟緣德寂。
  德嗣清溪進。住圓通。宋齊邱至。僧眾趨迎。德閱經自若。邱問看甚麼經。德舉經以示。邱異之。曹翰統兵入寺。德宴坐如平日。翰至不起。翰怒曰。汝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德熟視曰。汝安知有不懼生死和尚耶。翰警悚欽歎。問曰。禪者何為而散。德曰。擊鼓自集。翰遣禆校擊之。無至者。德曰。公有殺心故爾。因自起擊之。禪者乃集。翰拜問決勝之策。德曰。非禪者所知。德住持無所事事。惟頹然默坐。而學者自成規矩。平生著一衲裙。夜申其裙以當被。十月七日。陞堂告眾而化。諡道濟。
  戊寅三年。
  詔改曹溪為南華寺。
  知禮從法師寶雲義通傳天台教觀。
  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父母艱嗣。禱於佛。夢僧携童子授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出家具戒。學於寶雲通。傳天台教旨。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詔立譯經傳法院於東京如唐故事。
  沙門贊甯奉勅修撰高僧傳。
  靈隱禮曰。臣僧之稱。始於贊甯。清規一書。多受更竄。自後臣僧之稱。遵行勿失。雖英邁俊傑如妙喜。亦無能挽回風運。其氣象亦止似與兩宋名臣碩儒相頡頏。欲如南陽忠。國一欽。懶殘黃檗一輩尊宿。確乎以師道自守。相去遠矣。信乎唐宋一代人文。逈不相及。雖出世大士。亦不能不受域也。與時偕行。又何疑乎。
  祥符蔭曰。雲門大師遺表有云。伏念臣跡本寒微。生從草莽之語。是稱臣不始於贊甯也。但更竄大智清規。為蔑裂從上法式耳。然雲門法中特起之王。南漢乃偏霸之主。似不應稱臣。存之以稽疑云。
  癸未八年。
  禪師善昭來參於祖言下大悟。
  昭器識沉邃。少緣飾。有大智。歷參諸方知識七十一員。皆妙得其機用。最後至首山。一日祖陞座。昭出問曰。百丈捲席。意旨如何。祖曰。龍袖拂開全體見。昭曰。師意如何。祖曰。象王行處絕狐踪。昭於言下大悟。拜起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服勤久之。遂付正法。
  甲申雍熈元年。
  乙酉二年。
  祖住寶安山廣教禪院。
  入院上堂。有僧問曹溪一句。天下人聞。廣教一句。什麼人聞。祖曰。不出三門外。僧曰。為什麼不出三門外。祖曰。舉似天下人。
  元璉來參領悟。
  璉參舉。一日問學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曰家家門前火把子。璉當下大悟。曰某甲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曰汝會處作麼生。與我說來看。璉曰。祇是地上水碙砂也。曰汝會也。璉便禮拜。
  禪師法眼下第三世杭州五雲山華嚴志逢寂。
  逢得法於韶國師。一日宴坐。有神人跪膝於前。逢問。汝其誰乎。曰護戒神也。師有一小過。凡折鉢水。每傾棄之。非所宜也。逢自此洗鉢水盡飲之。(凡遇退飲食。及涕唾便利等。並宜鳴指默念呪。發施心。而傾捨之)大將凌超於五雲山創院奉供。逢每出。携大扇。乞錢買肉飼虎。虎每迎之。載以還山。
  丙戌三年。
  歸省參祖領悟言下。
  省參祖。祖一日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即觸。不喚作竹篦即背。喚作甚麼。省掣得擲地上曰。是甚麼。祖曰瞎。省於言下大悟。
  丁亥四年。
  楚圓生於全州李氏。
  禪師雲門下益州香林澄遠寂。
  遠綿竹上官氏。依雲門十八年為侍者。門不許學者記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