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遠以紙為衣。凡有言句。皆密書之。初住西川迎祥寺。復住青城香林。大振雲門法道。將寂。辭知府宋璫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這僧風狂。八十歲行脚去那裏。宋曰。大善知識。去住自由。歸謂眾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訖而逝。
  法師中興天台教觀螺溪羲寂寂(初荊溪五傳至清竦。竦傳羲寂。志因。自後分為兩宗。寂傳羲通。通傳知禮。遵式。志因傳晤恩。恩傳洪敏。源清。清傳智圓。慶昭。昭傳繼齊咸潤。各師其說。知禮闢為山外宗云)。
  戊子端拱元年。
  詔撰三教聖賢事跡。
  贊甯撰集宋高僧傳成。
  傳凡三十卷。分為十科。一譯經。二義解。三習禪。四明律。五護法。六感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雜科。本傳五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表上。詔褒答之。賜絹三千疋。令編入大藏。
  祥符蔭曰。甯既未達禪宗。文筆亦復冗雜。詮次闒茸。備覽而已。
  性宗法師寶雲義通寂。
  通受學螺溪。住寶雲。精研教觀。茶毗得舍利五色。建塔。
  沙門遵式苦學感疾入台疾愈 發明(書之以為力行延壽者勸)。
  式四明人。母夢吞明珠而生。受學於寶雲通。苦學感疾幾殆。乃入天台自誓曰。若教興在我。則疾有瘳。否則畢命。持呪滿七七日。聞空中聲曰。十方諸佛。增汝福壽。是夕見巨人持金剛杵擬其口。觀音大士垂手於其口。引出數蟲。復注甘露。疾頓愈。
  己丑二年。
  祖住寶應。
  祖徇眾請入寶應禪院。(為南院第三世)三處法席。海眾雲臻。
  智嵩來參有省。
  嵩參祖。問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祖曰。梵王城畔。汝水東流。嵩有省。
  庚寅淳化元年。
  禪師雲門下洞山宗慧寂。
  僧問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七月。無疾跏趺而化。
  禪師鏡清下衢州烏巨山開明儀宴寂。
  宴禪定深入。太宗加禮詔延。不赴。錢忠懿王錫號開明。壽一百十五。闍維白光燭天。舍利五色。
  僧師善昭遨遊湘沔。
  長沙守張茂宗。以四名剎請擇居。昭一笑而去。襄陽守劉昌言。恨見之晚。時洞山谷急諸名剎皆虗席。前後八請。堅臥不答。
  禪師雲門下洞山守初寂。
  初嗣雲門。住洞山四十年。道及天下。秋無疾而化。
  禪師洪諲隱迹南嶽。
  諲襄水扈氏子。遊方禮祖。言下大悟。乃入南嶽山。隱於三生藏。
  辛卯二年。
  禪師雲門下第四世南安巖尊者自嚴寂。
  嚴契心法於西峯雲豁。頗著異跡。有沙彌無慧而事嚴謹愿。嚴愍之作偈。使誦。偈曰。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久之。世間章句。吾伊上口。正月六日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右脇而化。
  壬辰三年。
  祖上堂示眾。
  十二月四日。上堂示眾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却來年事。來年記却今朝日。
  祖示綱宗偈(汾州昭注)。
  偈曰。咄哉拙郎君(昭注曰。素潔條然)。巧妙無人識(運機非耳目)。打破鳳林關(蕩盡玲瓏性)。著靴水上立(塵泥自異)。咄哉巧女兒(妙智理圓融)。攛梭不解織(無間功不立)。看他鬥雞人(旁觀審騰距。貪功不自傷)。水牛也不識(全力能負。不露頭角)。背陰山子向陽多(葉縣省曰。逈無背面)。南來北住意如何(不墮有無邊)。若人問我西來意(從來無間斷)。東海東面有新羅(大地不奈何)。
  安隱忍曰。汾州葉縣注綱宗三偈。徹法源底。惟雪竇得其體裁。後世未有繼之者。或曰。達摩不立文字。豈有禪宗加註釋乎。譬如愚人傲慢王憲。曰我欲法羲皇耳。
  蘊聰來參領悟。
  聰參祖。問學人親到寶山。空手回時如何。祖曰。家家門前火把子。聰言下大悟。
  禪師智嵩住并州承天。
  癸巳四年。
  臨濟第五世汝州首山祖示寂。
  十二月四日。上堂示眾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無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是全身。言訖安坐。日將昳而逝。闍維。舍利五色。

  臨濟第六世祖

  諱善昭。太原俞氏子。
  甲午淳化五年。
  臨濟第六世汾州祖嗣宗統(三十年)。
  祖至汾州沙門契聰排闥請之 發明(削牘者。道俗千人。排闥而起之者。聰也。故書法如此)。
  首山祖寂。西河道俗千餘人。協心削牘。遣沙門契聰。迎請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祖閉關高枕。聰排闥而入。讓之曰。佛法大事。靜退小節。風穴懼應讖。憂宗旨墜滅。幸而有先師。先師已棄世。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今何時而欲安眠哉。祖矍起握聰手曰。非公不聞此語。促辦嚴。吾行矣。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閫者三十年。天下道俗。仰慕不敢名。同曰汾州。
  安隱忍曰。生死之大事不了。不容不遍參。生死之大事覷破。不容不休去。惟師匠。而後我之生死根株頓斷。不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