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經月餘。其弟妹每夜聽得靈座有呻吟之聲。初甚恐。因焚香問之。靈即答曰。我在生不合犯五重罪。一不合在房非為。二好食牛肉。三作踐五糓。四澆潑羹湯。五殺害眾生。又將活魚作鱠。凡被殺眾生。盡在陰司。要我逐一償報。今準炎摩天子。勑令我受刀林劍樹地獄。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痛不可忍。即今身上有刀七枚。痛入骨髓。我目告冥司鬼吏。有何因緣。能免此苦。鬼吏答曰。汝生前所造惡業深重。受此地獄。若要脫離。必得陽間孝順子孫。為寫得金剛經七卷圓成。可免此苦。答曰。別無子孫。祇有親弟妹在家。求蹔停苦。願放圍求救。蒙許而歸。望弟妹以骨肉之情。將我生前遺下衣資。變賣得錢。捨入淨土寺。求寶献大師為我寫經一七卷。躬對佛前。懺悔殺生種種無邊重罪。願我早離地獄辛酸之苦。於是弟妹遂依所囑。即為出賣遺物。命僧寫金剛經。纔得一卷。冥司獄吏奉天子勑。即與任五娘身上抽出一刀。寫經七卷圓滿。其刀盡皆抽訖。承此大乘經典功德。凡此索報生靈。悉得解脫。若生善道。其任五娘業障氷消。出離地獄。得人天。一日復來。拜謝弟妹。方欲詳問。遂亦不見矣。(出報應記)。
白仁哲
唐龍朔中。白仁哲為虢州朱陽縣尉。蒙差運米遼東。過海。忽遇惡風。四望昏黑。仁哲與合船人從八十二人。盡皆憂懼。仁哲平昔持念 金剛般若經。志誠有感。當時整理身心。焚香看誦 金剛經。未終卷。忽如夢寐。見空中有一梵僧。身放五色光明。謂仁哲曰。汝等八十餘人。宿有惡業因緣。今日俱當沒溺海中。即目海內鬼神羅剎等眾。咸伺求其便。數內只緣仁哲平日持經功德。今蒙玉帝有勑。徧告龍王水府神祇。庶得免此撗逆之禍。吾特來報汝。勿致憂疑。須臾風恬浪靜。八十餘人俱得濟岸矣。(出報應記)。
司馬喬卿
唐永徽元年。司馬喬卿為大理司。直丁母憂。哀毀骨立。刺血寫金剛經一卷。才畢。忽墓上生芝草三莖。長一尺八寸。綠莖朱盖。取而復生。(出金剛感應傳)。
吳逵
唐天寶年中。常州宜興縣人吳逵。每日五更。躬就佛前。誦金剛般若經一七卷。兼禮拜念佛。逵有詩曰。五更鐘動莫貪眠抖擻精神向佛前一拜一聲彌陀佛花池已種一枝蓮每日修行。年至九十二。忽別兒女。無疾告終。自見二使者。引見閻摩天子。問逵。在生作何善業。對曰。自幼至今。專念金剛經。天子合掌。命逵坐。朗誦一卷。方念至在舍衛國。口中即出妙香。見佛顯現。王不勝欣喜。謂逵曰。君有般若之功。吾勑送汝生舍衛國中。承品宦之後。受其爵祿。享富貴福。子孫榮顯。使者奉命送逵。目過舊舍。就空中報兒女曰。吾得念經之力。閻王勑令吾生舍衛國中。特來相別。汝等宜受持金剛經及法華經。陰府深敬此二經。若不能受持。以諸花香。恭敬供養。得福無量。仍不得殺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買命放生。得長壽報。兒女聞之悲哭。曰。不用傷感。人生世間。有一善可憑。命盡如夜眠天曉。還見日月。一向在惡。必入黑闇勉之。言訖不見。(出雜爼記)。
偷馬賊
唐大曆中。太原偷馬賊誣一孝廉同情。拷掠旬日。不勝苦楚。並無招詞。推吏疑其為冤。未成文案。孝廉專持 金剛經。其聲哀切。晝夜不息。忽一日。有竹一段。兩頭有節。墮於地上。不知從何處來。眾囚皆爭奪看。轉至獄卒之前。疑是藏刀在內。對眾劈開。視之。乃有金剛經中半偈。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眾皆愕然起敬。賊首悔過。因得放焉。
周伯玉
唐大曆十一年。衛州別駕周伯玉。日常持念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公私不易其心。以為功課。一日忽見梵僧來前。伯玉問曰。是何尊者。答曰。吾是般若會上須菩提也。為汝誦經數年。惜乎不斷肉食。汝若志心求佛道者。必須長齋斷肉。伯玉自此斷肉蔬食。轉加精進。誦持 般若尊經。寒暑不輟。(出證驗賦)。
王待制
了禪師應驗序曰。昔唐時。有王待制。船至漢江。阻風。波濤洶湧。四面昏黑。檣頎楫摧。危險之甚。滿船驚惶。性命莫保。待制亦懼。不得已。遂將平日持誦 金剛般若經一卷。拋棄江中。遂得風浪平靜。待制惟日深憶此經。受持年遠。鬱鬱不樂。經涉兩月。方到鎮江。見舟尾百步許。有一物似毬之狀。出沒無時。眾疑其異。待制差人喚漁人取之。乃螺螄。輥成一團。割之。外濕內乾。待制用手分開。視之。乃是向日所拋之經。毫髮無損。待制驚喜拜而受之。且嘆曰。漢水會于九江。至南徐。動數千里。舟船往來。不可數計。然未聞所持之經。自彼之此。螺螄一見而不捨。其為名耶。利耶。財耶。色耶。將必求脫輪迴生死者也。嗚呼。萬物之中。唯人最靈。有畢世不聞是經。有聞而不見。見而不信。信而為名利財色。役其心不能受持者。尚螺螄之不若也。謂之最靈。孰與之哉。時宋紹熈七年。歲在丁亥。仲秋念五日。歇叟消子述。
虔思
唐乾元年中。廣州僧虔惠。自幼受持 金剛經。寒暑不易。因與緇俗數十人。泛海往南安都護府。忽值風濤大作。打壞船隻。滿船人俱沒海中。唯虔惠在浪中偶遇一藂蓬蒿。自身漸至蓬蒿之上。隨浪三日三夜。方得濟岸。子細視其蒿中。乃見金剛經一卷。並無淹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