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袒衣。僧問。答曰。某前身即雉也。因聽師講誦。故報為人。今腋下猶有雉毛。故不袒也。僧因授是經前五卷。覽同舊習。後二卷則不能也。從此山以雉名。因山置寺。寺猶存也(戒殺類)。

  揚州聰法師

  僧智聰。住揚州白馬寺。專習三論。尋渡江住安樂寺。值大隋國崩。思歸無計。隱江荻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飢。恒有四虎馴遶。聰曰。吾已十日不食。命在呼吸間。卿可食之。虎作人言曰。造天立地。無有此理。忽見一老翁掖下挾一小船來曰。師欲渡江即上船。其四虎見而淚出。聰曰。持危拔難。正在今日。即同四虎利涉南岸。船及老人忽然不見。聰領四虎止西霞塔西。經行禪誦。誓不寢臥。安眾八十餘人。若有凶事。虎來大吼。由此警覺。至貞觀中。年九十九。於佛降生日熏鑪徧禮聖僧。還歸靜室。端坐而化(續高僧傳)。

  棲霞嚮法師

  法嚮。揚州人。身長八尺。骨狀魁岸。十六出家。即事勤苦。通誦法華以為德業。晚於西霞寺側立法華堂。行智者法華三昧。三七精進。大獲靈瑞。知而不言。一時大蟲侵害人民。日計數十。道俗設禳災大齋。虎忽入堂搏一人去。師隨後喚住曰。何故造次。今為設齋。可放此人。虎即放之。自後諸虎皆集。師以杖扣頭為說正法。自此不復為害(續高僧傳)。

  終南誠法師

  雍州僧法誠。弱齡頴異。依藍田寺出家。師事僧弘。弘亦神異之僧。誠奉師訓。誦法華經以為白業。又行持法華三昧。甞夢普賢勸書大教。即命書人書八部般若。又寫華嚴。感異色鳥舞下經案。手寫法華。正當露地因事而行。未及收舉。屬洪雨霶霔。及歸。經案儼然。餘竝漂溺。至貞觀中感疾。志願上生兜率。乃曰。今有童子相迎。吾即去矣。言已口出光明。異香充室。恬然坐化。師誦蓮經一夏五百徧。餘日兼持。猶得兩徧。縱值人客。非經部終。中不他語。略計十年。萬有餘徧(續高僧傳)。

  蘇州琰法師

  唐沙門智琰。吳郡朱氏子。母張氏。夢升通玄寺塔相輪而坐。遂誕于師。八歲出俗。貞秀之姿。傑異常倫。十二誦徹蓮經。咸謂神童。洎祝髮即出都聽講。聰慧開發。續隱居蘇州武丘山。講貫之餘修普賢懺。誦法華經。計三千部。宵鑪未爇。自起煙芬。夕鑵纔空。潛加溢水。有若天諸童子給侍焉。復行三種淨業。修以十六玅觀。甞糾五百餘人。每月建齋講經。將逾十載。與夫廬山同期共誓。何以異哉。前後講法華.維摩皆三十徧。講觀經一百徧。及乎大漸。誡勗門人。泊然而化(續高僧傳)。

  越州藏法師

  法師吉藏。金陵人也。七歲出家。依興皇朗法師。凡所咨決。妙達其奧。因游百越。寓止嘉祥。敷經演教。問道雲臻。煬帝服膺。勑住日嚴寺。時眾忻尚妙經。即與開剖。四部聞風。造請萬計。甞寫蓮經二千部。造二十五尊像。又置普賢堂。躬對禪誦。至唐武皇欽德詔住延興寺。是時年高疾作。宣賜湯劑。藏知將終。著死不怖論。其略曰。死由生來。宜畏於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作已忽於清旦沐浴更衣燒香稱佛安然坐逝。師講法華百有餘徧。又講大品.大論.華嚴.維摩各數十徧。竝著章疏流行後世(續高僧傳)。

  襄州拔法師

  襄陽僧智拔。張氏子。六歲依本郡常濟寺出家。日誦妙蓮華經五帋。經中理義略有規繩。乃曰。斯經諸佛出世之大事也。一人得道非弘不通。誓畢依持。以開蒙俗。周聽既洽。承京師吉藏法師命令覆述。拔曰。一乘為雲。遂分為三。亦可一乘為雨。分為三否。眾無對。藏曰。拔公此問。深得經旨。遂囑以大法。後住耆闍寺。常講法華。一年五徧。一日忽與眾作別。皆不測其意。即加趺而化(續高僧傳)。

  汴州逈法師

  師名功逈。俗姓邊氏。六歲乞從佛。慈親奇之。口授觀音經。即通。十六遂其志。因入泰山事弘法師。逈曰。拱默山林乃一途獨善。至於維持餘寄。非化誘不行。遂南參。止汴慧福寺。專以法華為時要。撰疏五卷。鎮常講敷。每講至藥草喻品。天必降雨。人皆奇之。所講法業。始末計五十徧。兼講餘經。未易悉舉。後竟終於是寺。未終之日。乃有異香光明。逈覩之曰。願承此瑞往生淨國。所飲井水。終時偶竭。殯經數日。水還彌滿(續高僧傳)。

  京師證法師

  智證法師。祖即蕭梁明帝矣。居京大莊嚴寺。略榮位之好。忻懷道業。家世奉佛。偏尚法華。同族尊卑咸所成誦。甞撰經疏。冥搜數家。糅以胸臆。勒成命氏進以唐帝。常自敷弘。其父太府卿。情存善法。從生至老。誦盈萬徧。又命人鈔寫。總千餘部。每日朝參必使從吏執經前行。公幹微隙。便就轉讀。朝伍仰矚。以為絕倫。自佛化東流。蕭氏法華實天下楷模矣(僧傳傳)。
  俗官蕭子良。造蓮經一千部。夢感一人送經一卷。云有誤處。乃是第五卷壽量品。失一塵一劫一句。即法華之極宗。因修此句。乃感白雀翔應之瑞(此出壽禪師靈瑞賦注文。其蕭子良。必太府卿。故附見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