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一日忽索湯盥沐。與檀越作別。正坐而化。感異香滿室(靈瑞集)。

  伯濟顯禪師

  伯濟國沙門慧顯。少出家。有大志。唯誦法華經。或有祈福請願。無不如意。聞講三論。便往聽受。法一染神。彌增慧解。初住本國修德寺。有眾則講。無則清誦。四遠聞風咸來參侍。師厭於迎接。朅往南方達拏山。山極深險。顯坐其中。專業如故。遂終於彼。同學舁屍置石室中。虎噉身分俱盡。唯髑髏與舌存焉。經于三年。其舌紅赤柔輭勝初。後變為紫色。鞭之如石。道俗仰止無窮。累塔標識。唐貞觀初也(續高僧傳)。

  荊州喜法師

  僧法喜。生於襄陽李氏。七歲出家荊州清溪寺。寺眾四十餘人。喜為沙彌。頭陀給事。晝則炊爨。夜即誦習。山居無油。然柴取明。每夕課經一帋。雖學諸經。唯以法華為宗骨。隋文帝勑住禪定寺。晚年欲被通感。誓誦蓮經千徧。因不止舊房。巡遶塔寺。二儀之中。誓填本願數萬八百。寺僧忽見一白馬駕寶車入喜房。追之不見。其感通矣。後歸老盧陵。貞觀六年染疾。召門人曰。無常已至。勿事嚻擾。三界虗妄。但是一心。大眾忽聞林北有音樂車震之聲。因以報喜。喜曰。世間果報已捨。如何更生樂處。須臾異香充室。端坐而化(續高僧傳)。

  終南通法師

  僧會通。雍州人也。少忻道撿。剛勁高節。隱終南豹林谷。綜業讀法華經。因見藥王捨身。便欲仰傚。私積柴木誓欲行之。以貞觀末年於靜夜中誦菩薩本事。以火焚燎。煙焰熾盛。卓爾加趺誦聲如故。眾於是時。忽見西方有大白光流入火聚。燒已收聚餘骸。即樹勝塔。勒石山中。以傳不朽(續高僧傳)。

  牛頭通法師

  梓州沙門智通。俗姓陳。八歲出家。為正道法師弟子。專誦法華。并以講授。住牛頭山。威儀奉戒。降伏黃老。常有雙鵝來聽說法。講百餘徧。兩度放光。貞觀中別眾而卒。合寺房堂。悉皆震動。變作白色。經一食頃(續高僧傳)。

  蘇州旻法師

  師諱慧旻。河東人也。九歲出塵。服勤白業。誦蓮華經。期月便過。十五請法於新羅光法師。英偉秀發。宿士稱之。十五還海鹽尸光興寺。講法華經。異香彈指屢結空中。聽眾雲翔。咸言善瑞。後遷通玄寺。結徒行道者一十七年。足不逾閫。隋末崩離。吳中饑饉。四眾逃難。唯旻守死禪誦。大唐開化。止南澗寺。兩兔一彪相親同止。未終前三日。異香滿室。舉眾問師。師曰。吾後日當去。生死人之常也。寄世若行雲。各念無常。早求自度。至期果順化(續高僧傳)。

  驪山達法師

  貞觀中有僧慧達。居驪山津梁寺。挺志誦法華經。生來計六千徧。行坐威儀其聲不絕。至於存惜生命。直視低目。地有蟲豸迴身而過。有問。答曰。斯之與吾。生死不定。將不先成正覺。安可輕之。後加趺而卒。人謂入定。停于五宵。既已長往。又不腐臭。乃合牀窆石窟中(續高僧傳)。

  雍州俗上人

  唐運初開。雍州醴泉縣有僧遺俗。自少誦蓮經數滿千徧。一日染疾將終。乃囑友人慧廓曰。比雖讀誦。意悕靈瑞。以生俗信。吾死後埋之。過十年可為發出。舌根若爛。知誦無功。若猶存者。當告道俗為起一塔。以表靈相。言已而卒。後依言出之。血肉都盡。唯舌不朽。乃函骨舌塔於甘谷南崖(續高僧傳)。

  古高寂師

  僧高寂。與建初寺忍法師為友。通誦法華而不精戒律。一日病將終。忍謂之曰。君死受生之處。願相報。寂曰。從來常慨此事。若冥因善惡。決當相報。後亡。乃二載杳無消息。至三年。忍正朝往寂家。家人俱上山。忍獨坐恍惚間。見寂告曰。臨終有契。久欲報知。事緣不展。故來之晚。余今作泰山小吏。亦無大苦。忍曰。汝平生誦經聽法。那得此報。寂曰。賴得此耳。不然又不如矣。言訖而隱。忍由此而加精進云(見古印本法華經後)。

  悟真寺僧

  貞觀中。王順山悟真寺僧沿幹。夜過藍溪。忽聞誦法華經。其聲纖遠。是時星月逈臨。四望數十里無人。僧側耳肅然急迴。拉友往尋之。其經聲乃自地出。即標其所。明旦前掘之。於積壤中得一顱骨。其色槁然。獨脣舌鮮潤。即持歸以石函藏於殿側。自是每夕常聞法華經聲。長安士女接踵來觀。至開元中忽被新羅國僧連函竊去。寺僧追之。已還海國矣(太平廣記)。

  玄法寺僧

  長安安邑坊有玄法寺者。本里人張頻宅也。頻甞供養一僧。僧專念法華經。積十餘年。頻門人忽譖僧通其侍婢。因以他事殺之。既而其家當聞誦法華之聲。晝夜不絕。張知其冤。慚悔不及。因捨宅為是寺焉(太平廣記)。

  雉山寺僧

  桂府城外江東五里有雉山寺。其始者。昔有一僧卓菴此地。日誦法華經。仍能講說。忽有一雉常來伏翼聽受。終第五卷。雉即不來。後八年。山下民家生一男子。年始八歲。不葷不戲。堅欲投其僧出家。父母聽之既去。一日僧浴。令兒淨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