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藩案自然,谓自成也。广雅:然,成也。大戴礼武王践阼篇毋曰胡残,其祸将然,谓祸将成也。楚辞远游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言彼将自成也。郭云物皆自然,语未晰。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得作应。
逮德下衰【一】,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二】。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三】。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一)淳散朴【四】,离道以善,【五】险德以行【六】,然后去性而从于心【七】。心与心识【八】知而不足以定天下【九】,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一0】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一一】。
【一】【注】夫德之所以下衰者,由圣人不继世,则在上者不能无为而羡无为之迹,故致斯弊也。
【二】【注】世已失一,惑不可解,故释而不推,顺之而已。
【疏】逮,及也。古者茹毛饮血,与麋鹿同群。及至燧人始变生为熟,伏羲则服牛乘马,创立庖厨,画八卦以制文字,放蜘蛛而造密网。既而智诈萌矣,嗜欲渐焉,浇淳朴之心,散无为之道。德衰而始为天下,此之谓乎!是顺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释文】《燧人》音遂。
【三】【注】安之于其所安而已。
【疏】夫德化更衰,为弊增甚。故神农有共工之伐,黄帝致蚩尤之战,祅气不息,兵革屡兴。是以诛暴去残,吊民问罪,苟且欲安于天下,未能有顺于群生者也。
【四】【注】圣人无心,任世之自成。成之淳薄,皆非圣也。圣能任世之自得耳,岂能使世得圣哉!故皇王之迹,与世俱迁,而圣人之道未始不全也。
【疏】夫唐尧虞舜,居五帝之末,而兴治行化,冠三王之始。是以设五典而纲纪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百姓因此而浇讹,五行自斯而荒殆。枝流分派,迄至于兹,岂非毁淳素以作浇讹,散朴质以为华伪!
【释文】《兴治》直吏反。《(水枭)》古尧反。本亦作浇。《醇》本亦作淳,音纯。
【五】【注】善者,过于适之称,故有善而道不全。
【疏】夫虚通之道,善恶两忘。今乃舍己效人,矜名企善,善既乖于理,所以称离也。
【释文】《之称》尺证反。
【六】【注】行者,违性而行之,故行立而德不夷。
【疏】险,危阻也。不能率性任真,晦其踪迹,乃矫情立行以取声名,实由外行声名浮伪,故令内德危险,何清夷之有哉!◎庆藩案离道以善,险德以行,郭注训为有善而道不全,行立而德不夷,望文生义,于理未顺。善字疑是为字之误,言所为非大道,所行非大德也。淮南俶真篇杂道以伪,(杂当为离字之误。伪,古为字,为亦行也。)俭德以行,(俭险,古字通。曾子本孝篇不兴俭行以徼幸,汉慎令刘修碑动乎俭中,俭并当作险。荀子富国篇俗俭而百姓不一,杨倞注:俭当为险。)即本于此。
【七】【注】以心自役,则性去也。
【疏】离虚通之道,舍淳和之德,然后去自然之性,从分别之心。
【八】【注】彼我之心,竞为先识,无复任性也。
【疏】彼我之心,更相谋虑,是非臧否,竞为前识者也。
【释文】《心与心识》如字。众本悉同。向本作职,云:彼我之心,竞为先职矣。郭注既与向同,则亦当作职也。
【九】【注】忘知任性,斯乃定也。
【疏】夫心攀缘于有境,知分别于无崖,六合为之烟尘,八荒为之腾沸,四时所以愆序,三光所以彗(悖)〔孛〕。斯乃祸乱之源,何足以定天下也!◎家世父曰:郭象云,彼我之心,竞为先识,无复任性也。诸本皆以心与心识为句。向秀本作职,云,彼我之心,竞为先职矣。疑心与心,非彼我之有异心也,心自异也。本然者一心,然引之而动者又一心。引之而动,一念之觉而有识焉,冬则识寒,夏则识暖是也;因觉生意而有知焉,食则知求甘,衣则知求温是也。佛家以意识分两境。知者,意之发也,故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识者,内心之炯;知者,外心之通也。知识并生而乱始繁矣,乌足以定天下哉!◎俞樾曰:识知二字连文。诗曰,不识不知,是识知同义,故连言之曰识知也。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明必不识不知而后可言定也。诸家皆断识字为句,非是;向本作职,尤非。
【一0】【注】文博者,心质之饰也。
【疏】前(后)〔既〕使心运知,不足以定天下,故后依附文书以匡时,代增博学而济世。不知质是文之本,文华则隐灭于素质;博是心之末,博学则没溺于心灵。唯当绝学而去文,方会无为之美也。
【释文】《博溺》乃沥反,郭奴学反。
【一一】【注】初,谓性命之本。
【疏】文华既〔隐〕(二)灭于素质,博学又没溺于心灵,于是蠢民成乱始矣,欲反其恬惔之情性,复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