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31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真经集义-明-危大有-第31页

而後知此一事,故出彌遠而知彌少,烏能不出戶而知天下哉。○林氏曰:天下雖大,人情物理一而已矣。雖不出戶,亦可知,雖陰陽變化,千古常然,雖不窺牖亦可見。若必出而求之,則足迹所及所知能幾,自力所及,所見能幾,用力愈勞,其心愈昏,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何氏曰:知人不以忖度,而以道知,見天不以揣摩,而以道見。人即我也,我即天也,使必待出戶窺牖,則是捨心而外馳也。精神不足,知見奚足,於道何有,《易》曰: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又曰: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不行不見不為,而能知能明能成,自然之道也。○林氏曰:不行而自至,不求見而自明,不為而自成,聖人之道,其為用如此,《易》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即此義也。○吴氏曰:不待行處而已,如遍至其處,故能悉知天下之事,不待窺見此物而後能明其理,故不窺牖而見天道也。不為而成,言上二句之效驗,惟其不行而遍知萬事,不窺而洞見一原,故不待有所作為,而事無不成完也。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何氏曰: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非學自學,而道自道也。學則開於知見,積而後成,道則忘其知見,本來混成。學所以求道,博所以反約,勤修無為,悟真道成,先益而損,由有入無,既損而損,雖無亦無,乃合道真,此無為妙境也。老子語文子曰:所謂無為,非謂迫之不應,感之不動,堅滯而不流,謂其循理而舉事,因時而立功,任下責成,舉過無事,此乃無為而無不為之事。○李氏曰:不出戶,知天下,內知也。其出彌遠,外事也。故次之以為學。日益言為學者求其增益,為道者事事减損。《易》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正謂此也。至於無忿可懲,無慾可窒,以至無為,則萬民化而天下歸往矣。○呂氏曰:至人損之又損,是非俱泯,寂然不動,以至於無為,守性之真,體道之原,與天地合德,造化同功,然後煉大梵祖炁,飛肘後金精,胎閉納息,回風混合,灌漱元泉,此皆無為而無不為也。○倪氏曰:為學日益,貴博也。為道日損,貴約也。先博而後約,先益而後損,不益則安所取約,徒益而不損,則博反惑矣,是故學者道之筌蹄,道者學之歸宿也。孔子曰:多學而識之,學之益也。一以貫之,道之損也。既損之,又加之以損,損之至也。損之至則無所為矣。雖無為則實無所不為,此無為之所以貴,若止於無為,不能無所不為,則涉於虛無,非所謂道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何氏曰:無心於事,無事於心,雖天下之大,吾何容心焉。昔聖人之得天下,此自然之道也。如堯之黃屋非心,舜禹有天下而不與,此皆行乎其所無事。若有事於天下,是有心也。經曰:為者敗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無為,而天下治,此也。此古人不以天下易此道,而每言取天下之戒者,深戒不知道者,將以天下為足貴於道也,豈知無為無事,自然之道哉。○林氏曰:取天下必以無心,有心者反失之,三代之得天下,何容心哉。因當時戰争之俗借以為喻,其言亦足以戒。無事有事,即無心有心也。○吴氏曰:無事者無所事,即無為也。因言取天下者,亦止是無為,蓋德盛而天下自歸之也。若必用志用力,而有作為之事,則何足取天下哉。○李氏曰:苟或妄有作為,則民亂而難治,故曰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呂氏曰:天本無心於物,因物見天之心,是以虛而能受,靜而能應,如鑑對形,以彼妍醜,如谷應聲,以彼巨細,初無他心,何常心之有。苟卿曰: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是以譬諸己焉。淵默寂淡,能應能定,不將不迎,和其光,同其塵,大齊物我,而未嘗異於物,故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李氏曰:上章云無事取天下,故次之以聖人無常心,所謂無常心者,隨機應變,不逆民物之情,故百姓遵聖人之言,行聖人之行,從聖人之化,天下同一心也。○何氏曰:聖人心若太虛,何常之有,其常心者,天下之心而已。○政和注:聖人之心虛而能受,靜而能應,如鏡對影,以彼妍醜,如谷應聲,以彼巨細,何常之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呂氏曰:夫善否相非,誕信相譏,善與不善,信與不信,世俗之情,自為同異耳。故有好善之心者,聖人不違其性,輔之以上善,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者,亦因以善待之,善不善在彼,而吾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百行無非善,而天下莫不服其化,德之厚矣。故有好信之誠者,聖人不奪其志,輔之以大信,使必成其信。苟有不誠之心者,亦因以信待之,而吾所以信之者,未嘗變也。萬情無非信,而百姓確然無不信,德之至矣。夫至人者是非一政,真偽兩忘,美亦善之,惡亦善之,常善救物而無棄物,可亦信之,否亦信之,常善救人而無棄人是也。○何氏曰:大凡善者吾善之,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