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明。
明見道之用,理之頭也。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常則逆物理而亂其道之妙,非凶而何哉。
知常容,
安於本理,不復爭競,何有而不能容乎。
容乃公,
公者,不亂其物理,不私其己意,故能容。容者,至公之所在也。
公乃王,
王者尊崇,治天下之廣,當如道而已。
王乃天,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唯王者堪之。
天乃道,
符合於天,則道無不備於動靜之間矣。
道乃久,
道之為用,無有窮已之時也。
歿身不殆。
止於一身者,在各能行其道者也,故身雖投而道未常投也。身因道在,死而不亡,故曰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淳和無為之時也,知者隨萬物以生。下其知者,各正性命,品物流形,正假強治,故日下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情欲相生之時也,非教化則日有以亂,故親之欲其奉己,譽之欲其從己也。
其次,畏而侮之。
法令興行之時也,有畏在下之事也,有侮在上之事也。畏者避罪,侮者失正,非刑戮則不可以齊之也。
信不足,有不信。
情偽既生,各懷愛惡,信必不足,是以不信隨之。
猶其貴言。
言者不知,知者必默。信之不足者,其在貴言之喋喋乎。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功成者,萬物得以順成其性。事遂者,萬物得以盡適其理。由下知有之,微妙玄通之所致也,故曰謂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情欲競生,是非淆亂之時也。仁義智慧,孝慈忠臣,強名之也,皆因情偽而起。情偽已萌,不得不如是也,故聖人保真養素,靜以鎮之,還淳反樸,以援天下之失道者。
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棄,不用之義也。利百倍,則知止知足之所致也,百倍言其多也。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若只言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則義不盡而文不足也。屬為民利百倍、民復孝慈、盜賊無有三事也,以此絕棄,屬彼三事,義彰而道存矣。
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絕棄之幾要也。
二十章
絕學無憂。
世俗所知者,得遂其愛樂。其不知者,仰慕而學之。故欲心願止而不能,所以生憂多矣。絕學無為,然後可以全其道也。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學則云為不窮,絕學則清靜自足,如是則不如絕學也。故唯與阿,善與惡,同歸於一,強分別於其間者,則非也。唯阿其喻也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畏者,憂也。憂則損耗天真,故不可以不畏憂也。
荒兮其未央哉。
荒者,未治之謂也。央,盡也。未治則未能盡其理、達其道,此所以歎之也。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此因學而遂其愛樂之至也。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畏憂而無為,如未萌知識之時。嬰兒無知無欲,孩則情欲已生,故喻以未孩矣。
乘乘兮,若無所歸。
乘乘,厚重之貌。守真抱樸,滿而不盈,豈非厚重之然哉。若無所歸,衆人之所不能見度也。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有餘,自盈滿者也。恃學而然,遺則常若不足,道之所貴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大愚不愚,其心至純,故白純純兮。
俗人昭昭,
自明也。
我獨昏昏;
藏其明也。
俗人察察,
自恃能為,不貴寬恕。
我獨悶悶。
無所用其能智也。
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忽若則不可定求之謂也。以其不可定求,故似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
以,用也,言學成而無不求其用者也。我獨頑似鄙。內藏其用,人莫易知,外視不能,故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
不同衆人之所學故也。
而貴求食於母。
求食則實其腹之謂也。於母則取義始生之道也。
二十-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上德也。容者,無所不含容也。從則不逆之至也。德之包含不離於道,非德薄之所能然也。
道之為物,唯恍與惚。
恍惚,不可定名之謂也。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此為道之要妙,非孔德者莫能知之。象也,物元精也,雖似有成,亦不可以定名者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