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運載不窮,利之廣也,是用在於無灼然矣。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此皆不自居其功,故前文日沖而用之或不盈。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利則止於事也,用則順於道也。唯道虛無深微不可見,故曰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貪惑嗜好,故取病如是也。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動之過也,飄揚不能靜,故狂發於內矣。
難得之貨使人行妨。
貪愛所生,忽於義取,故其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為腹則實其腹也,內藏其明者也。不為目則防其外境之侵鑠我也。彼外也,此內也,是聖人之所取拾也。
十三章
寵辱若驚,
寵辱之來,哀樂之情必生於內,未有不動者,故曰若驚。
貴大患若身。
以大患生貴重者,莫若於身,因身而有患故也。
何謂寵辱?寵為下,
辱則由於內也,忍而屈人之下,道之要也。寵則假於外也,因人而成,其求不已,故為下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是生於心者明矣。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身者,萬事之所叢。知所叢則不足恃其有也,不恃其有,則以道為身之妙用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恃貴有己而為天下,非寄天下之要也。恃愛有己而為天下,非託天下之要也。故不自大其貴,不自厚其.愛,以其不能長且久故也,故曰若可寄若可託。言若則不可寄不可託之義也。]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皆強名之也。以其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故也。
此三者不可致請,故混而為一。
視之不可見其形,聽之不可聞其聲,搏之不可得其實,其旨不二,義不可離,故曰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皦,明白之稱也。昧,隱暗之稱也。不皦謂道行於己,不自明其功也。不昧謂道施於物,不可隱蔽於其理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惚恍不可定名,與夷與希與微何有異哉。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不可致詰,故如是。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之道,上文所載者是也。道則一也,無古與今,今之所為,雖與古異,豈容拾古之道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知物之本沖於道也,自古始若此。紀者,理之用也。知其古始,通其物理,道之妙也。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探不可識。
守道抱一,非衆人之所知,故能微妙玄通,不可容易以識之也。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顯教示信,若不強為之容,則恐來者不可學之。
豫若冬涉川,
豫,悅豫也。冬水定而無漂衝也#1虞,故悅豫如冬涉川,心安利往也。
猶若畏四鄰,
猶,言也。言若畏四鄰,則左右前後無不從於道也。四鄰近於己,言必聞之,故若畏也。
儼若客,
欽其道之用也。
渙若冰將釋,
將,大也。道施不吝,期於必行,所以涣散及物,如冰之大釋也。
敦兮其若樸,
樸則純和未散之時也。敦,厚也。厚則不澆薄,故如樸。
曠兮其若谷,
曠,虛之義也。谷,幽深而有容故也。
渾兮其若濁。
不自分別能否善惡,若水之未清故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濁不能久,靜之則濁者澄而清生。安不可極,久而必動,動則事理叢出。皆自然之理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滿假之謂也。志自滿假,道隨而污,故不可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古人行道,其弊不生。今人若能如古,豈有新成之弊哉,恐其奉道之不至也。欲無弊者,其要在於不自盈而已。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致,至也。篤,厚也。虛極,道之本也。虛極無有,恐流於薄,故必守之以靜篤,此造道之妙旨也。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物極則復,復者自靜,故可以觀萬物復生於微。萬物雖多,安能離吾之道哉。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芸芸,衆多不齊也。根,本也。各復歸其根至於極者,皆如是而已。
歸根曰靜,
本自清靜,因物有遷也。
靜日復命,
命所察賦者也。
復命日常,
察賦各有定分,非常而何哉。
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