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御注并疏 河上公嚴君平李榮注 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濛陽強思齊纂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佳兵不祥,故有道不處,此章明侯王守道,則萬物自賓。就此章中,自分為四,第一標無名將以明道,第二舉守道而能降瑞,第三始制下廣其制用,第四簪道下將以結成。
第一標無名將以明道。
夫玄玄至道,寶官真宗,希夷莫測其源,恬澹自居其性,短長一揆,朝菌與樁木齊齡,愚智同核,檮杌共離朱雙泯。從本降邊,一相言分,攝體歸真,三生總净,名稱斯絕,塵色一空,化白鹿於仁安,下紫餅於胤祖,其用斯現,其名常無,王侯守之,仙掌均於甘露,列士歸向,泠耳洽於乘風,大混無名,良有以也。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御注:道以應用為常,常能應物,其應非一,故於常無名。○御疏:應用不窮,唯感所適,道之常也。常在應用,其應非一,故於常無名,故云道常無名。○河上公曰:大道能陰能陽能弛#1能張,能大能小,能存能亡,故無常名。樸,妙本也。語其通生則謂之道一,論其精一則謂之樸。妙本精一,故寂然而應用。匠成通生一切,則至大也。故無敢以道為臣者。○榮曰:有名之物,普悉無常,今謂歸常道。樸,本也,臣,賤也,常道妙本,非大非小,非大能大,雖大不可貴,非小能小,雖小不可賤也。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也。
御注:侯王若能守道精一,無為而化,則萬物將自賓服矣。○御疏:言侯王若能抱守妙本精一,無為無事,則八埏仰化,四海歸仁,沐德飲和,將自賓服矣。
第二舉守道而能降瑞。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御疏:侯王守道,以致和平,則無祆沙灾害,地平天成,二氣交泰,以相和合,降灑甘露,善瑞侯王也。○河上公曰:成同云:天地相合者,謂人君守道德,合天地,和氣流洽,嘉瑞自臻,人無命令,化自均平。甘露者,和氣之液也。
第三始制下廣其制用。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御注:人君以道政平,始能制御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既,盡也。○御疏:制,御也。有名者,天下有名之物也。既,盡也。言侯王抱守精一,則天降善瑞,惠化無心,均平若一。如此始能制御有名之物,物歸有道,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河上公曰:始,道也,有名,萬物也。道無名能制於有名,無形能制於有形。
夫將知止。知止不殆。
御注: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則夫有名之物,亦將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御疏:殆,危殆也。侯王若以道而化,萬物自賓服,則夫有名之物,亦依止於侯王。能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貽之事矣。故云知止所以不殆。○河上公曰:有名之法,盡有情欲,叛道離德,故身致毀辱,經云知止所以不殆。○成疏:筌蹄既忘,妙理斯得,止名會實,故無危殆。○榮曰:子依母鈴無傷害,人依道故無危殆也。
第四譬道下將以結成。
譬道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御注:天降甘露以瑞,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則應之,猶川谷與江海通流耳。○御疏:此結侯王守道,則天必應之,故云譬有道之君在理天下,陶以仁德,則自致太平。和氣感天,天瑞必應,猶川谷之水,而與江海通流耳。王弼曰:此舉諭言道不居一天下,今將在天下法。譬之猶川谷之與江海,川谷為末,以喻於有名,江海是本,以喻於無名。川谷從何而來,從江海而來,今日欲歸何處,還復歸於江海。有名從何而來,從無名而來,今日攝化衆生,欲歸何處,還歸於無名。河海若無川谷,則無以滿,川谷若無江海,則無以流。無名若無有名,則無以顯。有名若無無名,則無以出。江海猶川谷,故所以滿。無名由有名,故以顯也。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章所以次前者,前者明君王守道則萬物自賓,此章明所賓服有道之君。此一章內,物有三句具一意,連次而來,遂分為四。第一明自知,自知則明了,第二明自勝,自勝則全強,第三明知足強行,明安貧而樂道,第四結其死而不知,善其不違天理。
第一明自知,自知則明了。
夫明鏡以净瑩形,幽谷以虛納物,大冶陶鑄,先忌於鎮鄒,造化分形,必不言於人耳。則知用智迷道,失所者亡,故七聖馳車,問襄城而不得,一子凝觀,坐河陽而冥然。堯舜以禪讓大全,燕秦以爭權失國。是知息智自勝,道洽於誰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御注:知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鑒微,智則無所不知,明則無所不照。○御疏:知,識察也。夫心與境合,是以生知。生知之心識察前事,是名知法。○成曰:謂照達前境,鑒人機性,大小深淺,無不悉知。為智自知己身宿命善惡,三代報應,無不明也。○河上公曰:能知人好惡,是智。人能自知賢與不肖,是為反聽無聲,內視無形,故為明也。○榮曰:聞而知之謂之聖,見而知之謂之智,然則外難知者人也,內難知者己也。鑒人而知善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