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也。照己而知得失者,明也。知善就君子,如染芳蘭,知惡遠小人,如去鮑肆。智得盡之以忠貞,知失除之以悔懷,此乃明智也。若乃清重玄之路,照虛寂之門,知人者識萬境之皆空,自知者體一身之非有,一身非有,內豈食於名利。萬境皆空,外何染於聲色。內外清靜,故曰明哉。物我皆通,故日智也。按《南華經》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契詬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得之乎。若用人間之巧智辨是與非,欲求道原,未聞斯旨。惟當滅智,可契真詮。故經云:非以明民,將與愚之,即其義也。
  第二明自勝,自勝則全強。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御注:能制勝人者,適可謂有力。能自勝其心使柔弱者,方可以全其強矣。○御疏:勝人者,謂以權智制勝於人,如此之人,適可謂之有力爾。自勝者,謂自能制勝其心,使心柔弱,柔弱之道,物不能加,故可全其強爾。故下經云:守柔日強。又曰:柔勝剛,弱勝強,故云自勝者強。○河上公曰:才幹勝人,不過有力。有力之人,叉有其敵。有其敵者,則強弱未定。今以性制情,謂之自勝。自勝之人,無敵於外。無敵於外者,可謂強矣。○榮曰:夫用力者,力大則勝人。用德者,德高則伏物。進道修業,自強不息,不溺於非,斯自勝也。修道者忘懷,則外物無害,故日勝人。虛心而弱骨日強,故言自勝。
  第三明知足強行,明安貧而樂道。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御注:知止足者無貪求,可為富矣。強力行者不懈怠,可謂有志節矣。○御疏:知足在心,心若知足,則無貪求,雖草食瓢飲,傲然自足,可謂富矣。強勉力行,曾不懈怠,自知自勝,終久不渝,可謂有志節矣。○河上公曰:強由動也,人能勤力行道,道亦有意於人。○榮曰:知分之人,雖一瓢而為富,貪利之者,積百萬而為貧。飾躬勵己為強行,信道彌篤為有志,按《南華經》云:曾子居衛縊抱無表,顏色腫膾,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拎而肘見,納屨而踵次,曳展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者,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蓋謂知足也。
  第四結其死而不忘,善其不違天理。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御注:知足強力,不失其所恒,則是久於其道。又注: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枉之數,壽者一期之盡。夫知人勝人,必招殃咎,知足強力,乃得天常。得天常者,死而不亡。一期之盡,可謂壽矣。○御疏:知足強力等行,人所常行,若不失其所恒,即是久能行道者矣。又解云:同不失所者,則可以長久。又疏: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枉之數。壽者,一期之盡。言委順得常,不失天和,頹然任化,而去者得一期之盡,可謂壽矣。若不鞭其後,生理不全,雖單豹有嬰兒之色,張毅有豐高之貴,不終天理,焉得為之壽乎?故《莊子》曰:天下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河上公曰: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愛天之精氣,則可以長久。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賓服有道之君,由能自知自勝,此章明能成光大之業,皆為法道忘功。就此門中,分為三別,第一標大道汎兮,示左右略無封吵,第二功成不有,明小大難與為名,第三舉聖人不貴其身,以全光大之業。
  第一標大道汎兮,示左右略無封畛。
  夫四大居尊,一人為首,明者為之視,智者為之謀,端坐紫宮,無為自得,况大道廣汎,具物資生,河上真人騰青雲於百丈,淮山仙客,嚼丹桂於三秋,昊主謁葛玄於水中,漢武接上元於雲路,則知可左可右,其斯之謂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御注:大道汎兮,無繫而能應物,左右無所偏名。○御疏:汎兮者,無繫之貌也。言道之為物,非陰非陽,非柔非剛,汎然無繫,能應衆象,可左可右,無所偏名。故《莊子》曰:夫道未始有封。○河上公曰:汎是無滯言道,汎汎若浮,若有若無,視之不見,說之殊離,罄無不宜,在人所用,故用周內外,左右咸得,故云其可左右,不可左右也。
  萬物侍之以生而不辭。
  御疏:言天地萬物皆恃賴大道通生之功,以全其生理,而大道生化,妙本無心,雖則物恃以生,而道不辭以為勞倦。又解云:物不辭謝於道爾。○河上公曰:恃,待也,辭,憚也。物實資待至道而得生成,道能生成而不辭憚也。
  第二功成不有,明小大難與為名。
  功成而不名有。
  御注:言萬物恃賴沖用之道而生化,而道不辭憚以為勞,功用備成,不名己有。○御疏:功者生成之功也,言大道生物之功備成,而不以其物為己之有。又解:道之生物雖則功成,其功雖成,曾不名有,言忘功也。○成疏:生化群品,至功潜被,而歸功於物,故不有功名。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御注:愛養群材,而不宰於物,於物無欲,則可名於小,言不可名小也。○御疏:此聲解義也。云可名小者,是不可名小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