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重其生,即生生之厚。求生之心重,保養太過,將欲不死而適以易死。至人非不愛生,順其自然,無所容心,若無以生為者,然外其身而身存,賢於重用其心以貴生而反易死也。
  右第六十二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人生則肌膚柔軟,而活動可以屈伸,死則冷硬而強直不能屈伸。草木生則枝莖軟脆,死則枯槁堅硬,因言人而并及於草木。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上文言人與草木生柔而死堅,推此物理,則知人之德行,凡堅強者不得其死,是死之徒也,柔弱者善保其生,是生之徒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用兵示弱者謀深而工,敵輕而玩之,故勝。恃強者慮淺而驕,敵懼而備之,故不勝。兵法始如處女,敵人開戶示之弱也;後如脫兔,敵不及距則能勝之矣。秦兵過周,超乘三百,竟敗於殽。齊兵入晋,桀石投人,竟敗於。此恃強不勝之驗也。共,兩手所圍也。木之弱而搖動者,為近末之小枝,強而不搖動者,則為近根合拱之大榦也,因言兵而並及於木。
  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上文言兵強者為人所勝,是處下也,不能如勝人者之處上。木強者近根之榦,是處下也,不得如小枝之處上。推此物理,則知人之德行,凡堅強者矜己凌人,必蹶其貴高而反處人下矣,柔弱者眾所尊戴而得處人上矣。
  右第六十三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抑之舉之二句言張弓,有餘不足二句言天道。凡弛弓俯其體,則附在上,弰向下,張之而仰其體,則附向下,弰在上。是抑附之高者使之向下,舉弰之下者使之在上,天道之損有餘如抑其附而使之下,其補不足如舉其弰而使之高。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虧盈而益謙,人則并寡以益其多,吞小以益其大,取貧以益其富,此所以逆天道也。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
  有道之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不自有其貴富,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為天下惜財而不苟費;制田里,教樹藝,薄稅斂,使民家給人足,是以己之有餘而奉天下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
  聖人之功能蓋天下,此有餘者也。不恃其所為之能而若無能,不居其所成之功而若無功,不欲顯示其功能之賢於人,皆損己之有餘也。
  右第六十四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金石至堅強,然磨金石皆須用水,是水為攻堅強之第一物,莫有能先之者,雖欲以他物易之,而無可易之者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水為至柔弱之物,而能攻至堅剛之金石,此柔弱能勝剛強。天下之人莫不知之,而莫有能行柔弱之事者,蓋欺之也。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垢,污穢也。不祥,不吉善也。污穢不吉善,人所恥賤以為卑辱,聖人則不然,雖一國以污穢不吉善之名歸之己,皆受之而不辭,蓋能柔弱,甘以卑辱自處,非如剛強之人欲以尊榮上人也,然神所歆享而可以主社稷,民所嚮往而可以王天下。剛強者神怒民叛而失國失天下,柔弱者神祐民附有國有天下。此柔弱勝剛強之效也。
  右第六十五章
  正言若反。
  老子以反為道之動,德之玄,故雖正言之每若反於正。正而若反,亦如明而若昧,進而若退,直而若屈,巧而若拙之類,蓋若昧乃所以為明,若退乃所以為進,若屈乃所以為直,若拙乃所以為巧,若反乃所以為正。下文言和怨者正欲救助善人,而反不足以為之,此正言若反也。舊本以此為上章末句,今按:上章聖人云四句作結,語意已完,不應又綴一句于末,他章並無此格,絕學無憂章、希言自然章皆以四字居首為一章之綱,下乃詳言之,此章亦然。又反怨善三字叶韻,故知此一句當為起語也。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和,平之也。怨,有所憤恨於人。大怨,其怨深至。餘怨,其怨藏宿於中而不盡為,如夫子為衛君乎之為猶言救助之也。善,善人也。怨者兩相仇,必和而後解。兩善人自無怨,而何待於和。兩惡人有怨,則惡貫滿盈而自相殘,或一勝一負,或俱傷兩敗,旁人靜觀之可也。惟善人不幸與惡人有怨,善人平恕,雖無仇惡人之心,惡人忿狠,必有仇善人之事,惡人報怨則善人受害矣。故有心救助善人者,必須和其怨,使之解仇釋憾,意欲為善人也。然阻遏惡人報怨之心,使不得逞,中有藏宿不盡之怨,暫和於今,暴發於後,是今日之和怨不能已其他日之報怨也,而安可以為善人乎?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執左契不責於人,無心待物也。契者,刻木為券,中分之各執其一,而合之以表信。取財物於人曰責。契有左右,左契在主財物者之所,右契以付來取財物之人。臨川王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