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天二氣則成虹,陽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地無以寧將恐發,
  《通玄經》曰:地二氣則洩藏,陰不能常。
  神無以靈將恐歇,
  《通玄經》曰:人二氣則生病,形勞而不休則歇,神用而不已則滅,神傷於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斃矣。《南華經》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神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竭則滅矣。
  谷無以盈將恐竭,
  《通玄經》曰:溝池澇則溢,旱則枯,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塞。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通玄經》曰:物之生也,草木英華;物之死也,草木枯槁。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蹙。
  《通玄經》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貴。若高危滿溢,不能長久。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通玄經□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通玄經□道原篇》曰:聖人自謂孤寡不穀,歸其本根。
  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通玄經》曰:志弱而事強,託小以包大,聖人法道之損者,所以自賤也。損則大,天下長久,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數譽無譽,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天下數譽而不加善惡,識所以貴哉,至譽無譽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經□符言篇》曰:古者無為尸名,不為謀府,不為事任,不為智主,藏於無形,行於無怠,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始於無名,動於不得。己欲福先無視,欲利先遠害,故無為而寧者,失其所寧即危,無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亂。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此章《南華經》言: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陰陽交通成和,而萬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盈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夫天地寒暑,乃道陰陽之動用,生化萬物之有無也。
  反者道之動,
  《通玄經》曰:陰氣勝變為陽,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經》曰:陽氣勝變為陰,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通玄經》曰:天地之道,有無相生,萬物化也。《沖虛經》曰:萬物生化,出入化機,常生常化。
  生於有,
  《通玄經》曰:萬物動而與陽同波,萬物生也。《沖虛經》曰:萬物有生,皆出於機而常生也。萬物生者,不得不生。終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於無。
  《通玄經》曰:萬物靜而與陰同德,萬物化也。《沖虛經》曰:萬物有化,皆入機而常化也。萬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終者也。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竟
  #1 經不為大:『經』疑為『終』。
  #2 聖人而智已死:『而智』二字疑衍。
  #3 大盜乃止:原本作『大盜乃至』,據清刊本改。
  #4 小盜不起:『盜』原作『道』,據清刊本改。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古襄寇才質集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言惡乎隱而有是非,皆因周學,言隱於文華,故有儒墨之是非,儒墨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周世天下儒墨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術學亂於天下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乎隱於儒學諸子。有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夷齊、屈原之所好也。有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孔子、孟軻之所好也。有語大功,立大名,理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兼功并者,伊尹、周公之所好也。有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巢父、許由之所好也。若夫古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脩,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無不忘,心清靜也,無不有,道無為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無為之道,聖人清靜之德,天下大治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通玄經》曰:上古法天無為,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清靜無為是謂天道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通玄經》曰:中世尚賢形教,尚賢者,疑惑之原也。中世守德而不懷道,道滅而德興。
  下士聞道,大笑之,
  《通玄經》曰:下世任臣才學,任臣者,危亡之道也。下世繩繩,唯恐失學。《南華經□秋水篇》言:北海若謂河伯曰: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於學,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