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
  人君明四目,達四聰,乃致垂拱之化也。
  任一人之材,難以致治,
  謂獨任耳目智慮者。
  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
  力知止此。
  循道理之數,因天地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
  且夫順物與之理合,必然之數。即天下雖大,不勞智力而萬化自平。
  聽失於非譽,目淫於彩色,
  任耳者必失於聞,任目者必眩於見。
  禮稟不足以效愛,誠心可以懷遠。
  察乎禮者,但整其儀,歸愛之心,未果能效,唯推誠天下,可得感之也。
  故兵莫憯乎志鏌鋷為下,
  志者害和,兵之毒者。
  寇莫大於陰陽,而抱鼓為細。
  喜怒相攻,寇之甚者。
  所謂大寇伏尸不言節,
  教令之言不節,是害於民也。
  中寇藏於山,
  持險濳身,以乘隙便。
  小寇遯於民間。
  苟竊為事。
  故曰民多智巧,奇物滋起,
  智過則巧,巧則矜能。雕樸飾偽,以惑於物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不絕其利而止其盜,雖繁法嚴令以禁之,則至乎竊法為盜,惟增多也。
  去彼取此,天殃不起。
  去彼巧智之法令,取此樸素之無為,則天之咎殃不復起矣。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獨任己智,固為民害。
  不以智治國,國之德也。
  因而治之,物得其性。
  夫無形大,有形細;
  神化無方故大,品物有極故細。
  無形多,有形少;
  莫測為多,可見為少。
  無形強,有形弱,
  能制於物故強,物受其制故弱。
  無形實,有形虛。
  恒久為實,遷變為虛。
  有形者遂事也,無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作樸也。有形即有聲,無形即無聲,
  散而為器,則有可名。反之於道,名不可得。
  有形產於無形,故無形者有形之始也。廣厚有名,有名者貴重也;儉薄無名,無名者賤輕也。
  夫廣厚者,世上之美名也。儉薄者,道家之清德也。物之所重則舉其名,我之所遺乃任其實。聖人守道謙薄,自為廣厚之資,執德不遷,反在功名之本。下之數句,亦同此耳。
  殷富有名,有名者尊寵也;貧寡無名,無名者卑辱也。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無名,無名者隱約也。有餘者有名,有名者高賢也;不足者無名,無名者任下也。有功即有名,無功即無名。
  夫廣厚殷富,有之功也。儉薄貧寡,無之功也。名者迹著,名乃生焉。無者迹微,非名所及。故世以有功為美,道以無名為德也。
  有名產於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
  所謂處儉寡之無名自生,尊貴之大備矣。
  天之道,有無相生也,難易相成也。
  形性者,有無之相生也;事理者,難易之相成也。不知其然,是偁天道也。
  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
  謂執無名之道,乃成大德。
  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歸於道,
  忘濟世之名,復無為之道。
  功名長久,終身無咎。
  無功之功,故可久;忘名之名,亦何咎也?
  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本也,
  夫有強濟之功、光大之名,莫不由謙損之故。然則孤寡為王公之偁者,蓋以謙為本耳。
  功成而不有,故有功以為利,無名以為用。
  濟物之功,假羣生以為利,無名之道寄大人之成用也。
  古者民童蒙,不知西東,
  淳樸之至。
  貌不離情,
  形與神合。
  言不出行,
  言與行一。
  行步無容,
  去飾。
  言而不文。
  任質。
  其衣致煖而無綵,
  禦寒而已。
  其兵鈍而無刃,
  未知巧害也。
  行蹎蹎,
  猖狂之貌。
  視瞑暝,
  不暝之貌。
  立井而飲,耕田而食,
  無妄外之求。
  不布施,不求得,
  各足。
  高下不相傾,長短不相形。
  無是非之心也。
  風齊於俗可隨也,
  言風俗齊同可隨矣。
  事周於能易為也。
  言事業堪能,易為矣。
  矜偽以惑世,軻行以迷眾,聖人不以為民俗。
  夫人君矜尚偽迹以亂政教,轗軻常行以迷庶類,則俗分齊化,事不周能,是以聖人不用此以為治本者也。
  通玄真經卷之一竟
  通玄真經卷之二
  宋宣義郎試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縉雲縣令朱弁正儀注
  精誠篇
  精首研幾至性,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