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1-正统道藏洞神部

273-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通玄真经注-宋-朱弁-第29页

姓之情,斷可知矣。誠能道化德被,感彼親愛之心,禍灾之端無由生也。
  夫無道而無禍敗者,仁未絕義未滅也。
  以其未絕相愛之弁,未滅相扶之義,雖危而未覆。
  仁雖未絕,義雖未滅,諸侯已輕其上矣。諸侯輕上,則朝廷不恭,縱令不順。
  凡恭順之至直,在乎中感者也。
  仁絕義滅,諸侯背叛,眾人力攻,強者陵弱,大者侵小,民人以攻擊為業,灾害生,禍亂作,其亡無日,何期無禍也?
  夫無道則據德,失德則依仁,仁絕則義扶,義滅而亡國。其所由來者漸,通為禍敗之資。故當其無道失德之時,則有輕上違命之弊。乘彼絕仁滅義之後,則有亡國辱身之憂。但身有命分之薄厚,國有危覆之運數,厚者居危以終世,薄者當覆以陷時。將立本以觀之,莫不由失道之故也。
  老子曰:法煩刑峻,則民生詐,上多事則下多態,
  必多端態以承其事。
  求多即得寡,禁多即勝少,
  以其失多故寡得,以其犯多故少勝。
  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猶揚火而欲使無焚也;
  夫無事止事,事則止矣。以事止事,事止復生矣。止彼所生之事,生此所止之事,則如揚火欲求無焚而更焚也。
  以智生患,
  謂上智生下患。
  又以智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其清也。
  上棄智巧,下民全性也。除患之本止乎多端,既因智以患生,復設智以防患,不撓自清之道,由此遠哉。
  老子曰:人主好仁,即無功者賞,有罪者釋;好刑,即有功者廢,無罪者及;
  夫仁以慈濟為功,刑以加罪為用,苟有所好,財賞愆刑濫,不可君御於兆人矣。嘗試論之曰,道也者,莫非萬品之貴也。事也者,莫不用好而成也。然而立好以求道,則好存於胸府,道背於所求,而反以迕其理。又云,不失德者是以無德。且道之與德,猶不可專好而成,而況乎偏尚餘事而至當於天下者也。
  無好憎者,誅而無怨,施而不德。
  如天之春秋,物何得怨耳?
  放準循繩,身無與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載。
  任乎常度而無心者,能與二儀合德也。
  合而和之者,君也;
  合眾和義,在乎一人。
  別而殊之者,法也。
  犯者自有輕重之殊,是國之常法也。
  民以受誅,怨無所藏,
  君無容情,清縣天下,則抵罪者甘蹈過地,而無所尤怨焉。
  謂之道德。
  然後國有太平之道,君有無私之德。
  老子曰: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惡。
  彼亦非爾所善,而是爾所惡,直非公當,故不可定也。
  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
  推道之理,則萬物玄同無非是。
  求合於己者也,非去裹也,去逆於心者也。
  直有所合,則偏係於物,豈得謂之去衺哉?但自去所惡耳。
  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謂是非者也。
  夫求是者,不能是也。去非者,不能無也。今欲擇是而居,擇非而去,則何知世人不自執所是而謂我之非哉?若然者,合己之是未出於衺,此明是非之治,未可為天下王也。
  故治大國者若烹小鮮,曰勿撓而已。
  小魚撓之則糜碎,兆人煩之則潰亂。故其設法令以相是非者,不能治之也。
  夫趨合者,即言中而益親,身疏而謀,當即見疑。
  世之常情,莫有公是,唯合私為是耳。故言佞而中,則益親身疏,而忠則見疑。
  今吾雖欲正身而待物,何知世之所從規我者乎?
  將欲自正其身以待於物,豈無世人以不合之故,反持彼正而規我也?
  吾若與俗遽走,猶逃雨也無之而不濡。
  若我之正世,亦世之規我,遽走争正,莫能去衰。譬猶逃雨,隨其所適,皆濡溼也。
  欲在於虛即不能虛,
  以其心有所存,乃不虛耳。猶乎正取,則動未嘗正也。
  若夫不為虛而自虛者,此所欲而無不致也。
  夫汎物乘理,不惡於有,則不存虛而自虛矣。因世寄安,不非於彼,則不争正而自正矣。今以無勞而得虛,無擇而、常正,豈非向者所欲,皆坐而政之也?
  故通於道者,如車軸不運於己,而與轂致于千里;轉於無窮之原也。
  處中不動者,則與物偕往,無格於遠近。且萬化周輪,未嘗有極,而我之體應,無所不窮焉。
  故聖人體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動而無為也。
  夫體道者,其常存而不可變也。以不變化能御千變萬化,而此妙用,豈涉有為者哉?
  老子曰:夫亟戰勝者,則國必亡,
  亟數戰也。
  亟戰則民罷,數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而國不亡者,寡矣。主驕則恣,恣則極物,民罷則怨,怨則極慮,
  物極則友事極則變。
  上下俱極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缺文
  通玄真經卷之五竟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