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其為善矣。若以己為善,察求人之不善而責之者,則有患矣。故勸為善而不善矣。
  故道不可以進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見求譽,治隨自然,己無所與。
  進不飾智以求名,退而修身以自治,推之自然,豈晞人譽也?
  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通。
  人有求而不得,道無為而自周。
  有智而無為,與無智同功,有能而無事,與無能同功,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達而人才滅矣。
  夫志德內充,人才外滅者,故有若無,實若虛也。
  人與道不兩明,人愛名即不用道,道勝人則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道須一致,事不兩全。
  老子曰:使信士分財,不知定分而探籌,何則,有心者之於平,不如無心者;使廉士守財,不如閉戶而全封,以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無欲者也。
  探籌絕疑於無心,廉士見猜於有欲。
  人舉其疵則怨,鑑見其醜即自喜。
  賢者舉過而思改,愚者自媒而為善。
  人能接物而不與己,即免於累矣。
  先人後己,終身無咎。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寶弊,必以卑辭,弊單而欲不厭。
  君子不重寶,幣服以謙敬,人能行一之,久而無厭也。
  卑體免辭論,說而交不結。約束誓盟,約定而反先日,
  君子之交,不假結約,一言而定,終身不易。小人之交,要以誓盟,未盈旬時,以違舊要也。
  是以君子不外飾仁義而內修道術,
  內秉真淳,外無虛飾。
  修其境內之事,盡其地方之廣,厲其民死,堅其城郭,上下一心,與之守社稷。即為名者不伐無罪,為利者不攻難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與民同利,民樂死之。與民同心,民共守之。求名者不貪濫,為利者不垂分。此必全之道,即社稷共守、郊境同固也。
  老子曰:聖人不勝其心,眾人不勝其欲。
  心勝則道全,欲勝則身危。
  君子行正氣,小人行衺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擊於物者,正一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衺氣也。衺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起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性。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說之,不離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觀之,欲不可勝亦明矣。
  六情所欲,一心為制。氣正於中,則欲不害性。心衰於外,則偽己惑真。故知衰正在我,與奪因心。且一心自正,羣物何累也?
  老子曰: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己者得,
  言不外求。
  而衺氣無由入,飾其外傷其內,扶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夫須臾忘為賢者,必困其性,
  言人賢不可暫忘,若須臾離之,必受困辱。
  百步之中忘其為容者,必累其形。
  夫輔身御性,必宜節飲全和,使必氣內平而神明可保。君子慎微,不在於遠,雖十步之內,必慮朽株之患;須臾之間,卒過非意之事。安可怠哉?
  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
  翡翠以文彩見害,春華以芳菲見折。物有雙美,事能兼濟,未之有也。
  老子曰: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
  天之道,明照大閎,至幽能察;地之利,有於萬物,廣濟無邊也。
  至德道者若丘山塊然不動,行者以為期,直己而足物,不為人賜,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天地無與也,故無奪也,無德也,故無怨也。
  至人者,勢名不能動,欲害不能傾,塊然獨處,巋然山峙,以其常足,不受賜與,脫其所取,輒亦無讓。故與之不得,奪之無怨,故能長久也。
  善怒者必多怨,善與者必善奪,唯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
  超喜怒之域,忘與奪之情,任之自得,以全天理也。
  故譽見即毀隨之,善見即惡從之,利為害始,福為禍先,不求利即無害,不求福即無禍,身以全為常,富貴其寄也。
  譽者,人之所美善者,人之所慕。但不欲顯,顯則有毀有怨。非待絕善,譽將無怨。若不矜不伐,自然無禍無福,道德自全。全身為常,富貴若寄也。
  老子曰:聖人無屈奇之服,詭異之行,服不雜,行不觀,
  服不驚眾,行不異人。
  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窮,異而不乖,
  窮通,命也,故不華不懾。榮隱,時也,故不顯不辱。雖異於人,何足怪也?
  同用無以名之,是謂大通。
  用無則無滯,是為大通也。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時之至,不可迎而返也,時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聖人不進而求,不退而讓。
  正身俟命,直道從時,不將不迎也。
  隨時三年,時去我走,去時三年,時在我後,無去無就,中立其所。
  此言先之大過